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

驻 穗 信 息 2018年第12期
来源:揭阳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 发布时间:2018-12-31 10:19 浏览次数:10170 【字体:

   

 

2018年第12







  

 

1、浙江省  积极探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上海市  全面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3、杭州市 发挥“创投”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来源:省发改委

4、成都市 以“五项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

来源:成都日报

 

 

浙江省  积极探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积极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从前期的区县探索到中间的试点拓面,再到近几年在全省推广改进,逐步形成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新路径。

一、浙江“亩均论英雄”改革历程及成效

浙江省作为传统的资源小省,土地、能源等矛盾日趋突出,为了突破资源约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八八战略”,明确要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成为实践中催生,积极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最大的动因。作为全国传统纺织业最发达的绍兴县(现“柯桥区”),率先从追求规模化快速发展转向向亩产要效益,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迅速得到了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认同,并逐步在全省铺开,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政策体系和工作举措。总结这一改革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改革探索阶段

2005年绍兴县率先提出了“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亩产效益”为核心,围绕节约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等重点,公布企业效益“排行榜”,探索建立导向、准入、制约、激励“四大机制”,试行与“亩产效益”紧密挂钩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激励和倒逼政策,引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和制度供给。

(二)试点拓面阶段

2013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总结绍兴县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选择了基础更为扎实、条件更为成熟、更具样板价值的海宁市,启动了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2014年5月,进一步将“亩产论英雄”改革试点拓展到全省24个县(市、区)。这个阶段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完善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综合考虑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同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完善落实差别化的用水、用地、用电、用能、排污等资源要素配置和价格政策措施,并探索区域性要素交易制度,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配置质量和效率。

(三)推广改进阶段

2015年4月,浙江省印发《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全面推行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在全省推广“亩产论英雄”改革。2016年8月,浙江省进一步印发《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三级联动抓好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提出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排放工业增加值四项评价指标。2017年,浙江省颁发《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全面深化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四项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两项评价指标。至此,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从基层探索走向了顶层设计,“亩产论英雄”与“创新论英雄”统一于“亩均论英雄”改革,成为推动浙江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关键举措。2018年1月,浙江省印发了《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使得“亩均论英雄”改革成为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和制度。

实践证明,浙江省“亩均论英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亩均税收25.5万元,同比增长17.5%;实现亩均增加值103.2万元,同比增长1.6%;全员劳动生产率21.6万元/人,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4323亿元,全年增长16.1%;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1%和8.6%,分别占38.8%、40.1%和22.9%;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1.6%,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0.2%。2017年全省共分类处置僵尸企业555家,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万多家脏乱差小作坊,盘活存量土地资源10.9万亩。

二、浙江“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主要做法

浙江省“亩均论英雄”改革,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从项目准入、激励倒逼、综合评价、搭建数据平台、配套改革等多个方面入手,抓出了实效,形成了机制,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主动行动。

(一)制定项目准入规范,实现以更有效为方向的投资升级

以行业标杆的投入产出指标为参考,同国家相关产业准入标准相衔接,结合行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方向,完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新增用地的准入门槛,分区域、分行业设置相应的投资强度、亩均产出、能耗地耗、污染排放、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标准和门槛,逐步建立相对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并将标准从新增建设用地逐步向存量企业覆盖。执行上,严把用地指标安排、项目准入、履约管理等环节,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管理流程,形成强有力的“亩均论英雄”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的工作机制,实现所有新上项目全覆盖。

(二)完善激励倒逼政策,实现以更强劲为方向的动能升级

一是在企业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完善电价、水价、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差别化收费机制,注重把降低企业成本与倒逼企业加强要素节约集约利用结合起来。二是完善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水资源、财政资金等要素配置机制。按照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节水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绩效论英雄的要求,制定以单位建设用地增加值为基础的土地配置制度、以单位增加值能耗为基础的用能权交易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水资源配置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三是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更加注重财政绩效的新一轮省对市县财政体制。

(三)拓展评价领域范围,实现以更高端为方向的产业升级

在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和占地5亩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综合评价对象拓宽到全部拥有自主土地使用权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科学制定规模以下企业同规模以上企业无缝对接的排序归档机制,构筑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企业综合评价推进小企业升为规模以上企业。拓宽综合评价领域,实现工业、服务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全覆盖,强化分县域、分行业、分园区的“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目前,浙江省正在推进全省服务业综合评价工作,重点行业先行先试,研究制定服务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出台覆盖工业、服务业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配套政策。

(四)分级搭建数据平台,加快实现以更精准为方向的服务升级

综合部门数据、地方上报数据、企业公开数据,以工业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建立省市县三级云端全省经济大数据平台,多维度归集全省经济发展年度数据与动态数据,开展分行业、分区域、分指标项多层次数据深度挖掘分析,为客观反映转型升级成果、分析研判经济走势、开展企业精准服务、合理制定产业政策等提供重要参考。基于分产业(行业)、分区域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合理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县(市、区)为主体,建立企业体检档案库,逐步在全省推广以企业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一企一单”体检表送达制度。

(五)及时跟进配套改革,打造更加公平为方向的营商环境升级

一是简政放权,除跨区域的重大项目、需要上报国家的项目、涉及省级层面要素分配的项目外,其它项目的审批原则上下放或委托到市县。二是深化落实“零土地”技改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承诺验收制。承诺验收制覆盖至所有技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非独立选址项目不再审批的机制。三是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取向,放弃“扶大限小”以及挑选特定产业、特定企业、特定技术、特定产品进行扶持的产业政策模式,将政策重点转为放松管制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上海市  全面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产业规划布局统筹

(一)加强产业战略引领。承接国家战略要求,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超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空天海洋等领域加强布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汽车、船舶、钢铁、化工、都市等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编制产业地图。围绕资源禀赋,绘制产业地图,形成品牌和特色,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显示度,对标国际一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市级统筹全市产业规划布局,编制和落实产业地图,在产业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优化、重大项目招引、增量资源配置、产业跨区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聚焦。区级强化区域发展资源和招商引资工作统筹,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在产业准入、土地供应、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等方面做好工作引导。镇级弱化优化招商引资职能并做好安商稳商服务,着力做好参与本区域规划编制、土地清腾、企业服务和监管等工作。

(三)深化区域分类指导。按照工业向规划产业区块集中的要求,深化落实“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加强产业用地保障,建设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依托张江、紫竹、漕河泾、市北、杨浦、嘉定、临港、松江g60科创走廊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城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创新功能集聚区和科创城区。顺应产城融合和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发展量多面广、规模适宜的嵌入式创新空间,为新兴产业和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成长空间。

二、实施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

(一)建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以用地、用水、用能、污染排放等单位资源要素产出率和科技创新、劳动效率等创新要素生产率为主要内容,对存量工业用地进行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市级统筹部署,区级负责实施,在市级评价办法指导下,各区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评价办法,结合规划引导、行业特征和企业特点等因素,设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分类分档标准,并综合考虑区域特色产业、品牌、专利、环保、安全等奖惩因素,设立加分、降级、一票否决等调整规则。

(二)实施差别化政策指导。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市级部门在产业准入、技术改造、土地供应、财税、电价、环保、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化差别化政策指导,扶优汰劣,协同推进资源合理配置。各区结合招商引资统筹机制,加强评价结果应用,以评价结果为参照,在新增土地供应、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存量土地二次开发等工作中对资源利用高效的区域和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三)加大空间优化治理力度。对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引导资源高效优配,提升发展品质。对资源低效利用相对集中的片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腾笼换鸟”力度。将城市开发边界外的现状低效工业用地逐步纳入低效用地减量,城市开发边界内、产业区块外的现状低效用地逐步纳入城市更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区块的片区逐步纳入整体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范围。对零星低效存量土地,鼓励其按照规划要求,纳入收储或自主转型。

三、建立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一)严格产业项目准入和结构调整管理。进一步加强产业引导,更新上海市产业用地指南,提供重点行业产业项目的开发和产出强度标准,作为核定项目用地规模、实施项目准入或退出评估的工作指引。各区着力优化本区产业项目准入统筹和落地机制,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高于国家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提高存量企业调整筛选标准,重点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制造业企业。

(二)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产业地图为引导,以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为基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从产出效率、科技创新、品质品牌等维度综合考量,分类制定各产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指引,建立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资源要素聚焦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

(三)建立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着力塑造园区品牌,加强园区运营监管,实施园区开发主体名录制备案管理。开展园区开发主体综合评价,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创业、资源利用、投资环境等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价,评价结果与园区主体认定等工作相挂钩。支持各类优秀市场主体参与园区整体转型升级和零星地块盘活利用,促进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

四、加快存量低效用地转型升级

(一)聚焦全市产业重点区域着力打造“产业新区”。大力实施“3+5+x”区域整体转型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临港、虹桥、世博三大地区与吴泾、高桥、南大、吴淞、桃浦五大重点整体转型区域,以及金山第二工业区、星火开发区等x个区级整体转型区域,发挥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优势,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引进高质量优质项目,打造成为土地高效利用、产业集群发展、高经济密度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积极探索产业重点区域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政策,聚焦规划土地、产融对接、平台建设、产业生态圈等关键领域,创新政策和制度供给,先行先试推动整体区域转型升级。市级建立推动产业重点区域发展的领导机制,统筹协调全局性、重大性政策安排及战略性、功能性项目落地工作;各区建立具体工作推进机制。

(二)聚焦低效园区实施整体转型“腾笼换鸟”。各郊区可结合产业功能定位情况和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结果,选择至少一个低效产业园区,作为区级重点功能区域,市、区联动推进整体转型升级。坚持特色产业规划,突出产业集群布局,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各区制定推进低效工业园区整体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园区运营开发水平,引进优秀开发主体,鼓励品牌合作联动发展。多措并举推进转型升级,一方面鼓励采取回购、节余土地分割转让等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另一方面可探索发挥原业主的积极性,采取入股、合作开发方式,引导资源高效流动。

(三)支持零星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对未纳入整体转型区域的零星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公益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原权利人和各类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引导零星工业用地按照规划用途自行开发。鼓励各区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制定存量工业用地收储和收购计划,规范政府收购价格核定办法,对零星分散低效用地加大处置力度,化零为整,为引进优质项目腾出空间。

五、创新资源盘活利用政策

(一)创新空间规划政策。加强规划保障,稳定产业空间规划布局,保障工业、研发等产业用地需求,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空间载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适应产业创新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建立宽松灵活的产业空间管理机制,鼓励发展产业综合体和产业创新体,研究土地复合混合开发利用等规划引导措施。强化空间集约利用,探索提高容积率上限、促进“产业上楼”等开发强度激励措施,支持配套设施集中混合设置、开发多层地下空间。加强城市更新指引,优化园区更新项目审批流程,突出产业功能引导,重点支持“退二优二”等产业提升类项目。

(二)优化土地盘活改造政策。制定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加强对开发规模、布局、用途和时序的统筹,腾出的存量资源优先用于重大产业项目及优质存量企业的扩产扩能。优化工业用地土地储备机制,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办法,各区可制定工业用地收储年度计划,土地权利人可向市、区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土地使用权收储。探索带建筑储备、以楼换地、以股换地、以合并竞争方式确定项目投资主体和用地者等政策创新,优化存量土地收购政策,加大对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存量收购支持力度。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原工业土地使用权人自主或联合改造开发。对传统工业转为先进制造业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及工业企业、科研机构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等情况的,可享受在五年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过渡期满,需办理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手续时,除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保留划拨外,其余可以协议方式办理。

(三)探索财税支持政策。研究建立“腾笼换鸟”专项资金,适当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规模和补贴力度,支持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和基金参与产业园区“退二优二”和“腾笼换鸟”,并按照规定享受相关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大产融对接支持力度。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与能级。鼓励社会资本与功能性国资平台合作,设立园区转型升级基金,推动存量土地盘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拓展金融服务链条,在贷款授信、保险服务、投贷联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予以重点支持,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五)在重点功能区域开展政策创新试点。试点财政支持政策,由各区出资收储并经市政府认定的用于二次开发的工业用地,其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区级国库。试点规划土地创新支持政策,率先实施综合用地分类、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开展土地混合利用、加强规划弹性适应能力等措施。试点环保支持政策,对制造服务融合、产业功能复合、新兴业态混合的项目,优化环保评审准入制度,加强工作指引。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 发挥“创投”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发改委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杠杆撬动作用,推动民间资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科技金融,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该引导基金始终坚持围绕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思想,专注服务中小微创新企业。根本任务是通过引导资金的投向,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十年来,引导基金所投项目90%为中小微创新企业。以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基金浙江瓯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天堂硅谷合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向该公司投资750万元和672万元,该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web应用安全和数据库安全技术,先后推出明鉴、明御两大系列共7个品种的产品,一跃成为业界领军企业。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亿元,净利润4500万元,最新估值15亿元,相较于2009年7500万元的估值水平,企业整体估值增长20倍。

二、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凤凰行动”。参股机构所投企业中,累计有15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属于杭州的企业达到9家。以2017年上市的长川科技为例,该公司由引导基金参股的浙江天堂硅谷合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并委派有丰富资本运作经验的专家进入公司董事会,协助公司决策,帮助引进券商等上市中介,加快完成公司股份制改革;协助引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战略机构,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等,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资本运作、管理咨询和人才引进等系列服务,从股份制改造到创业板上市只用了3年时间。

三、打造杭州模式,推动全球引智。一是打造创业投资服务杭州模式。作为全国互联网的核心城市之一,杭州市形成了“阿里系、浙商系、高校系和海归系”为主的创业“新四军”,创业投资企业已从过去广撒网的模式转变为深耕细作的专业化投资模式,创业投资领域已经形成以产学研对接、政策服务、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科技中介、品牌建设和创业文化环境服务等为主要内容,贯穿企业孵化、生产、营销等各个环境的多层次创业投资服务体系的“人才+资本”杭州模式。通过与硅谷孵化器合作,不定期组织引导基金合作创投机构与海外孵化的优秀人才、项目对接,帮助意向回国创业的海外优秀创业人才、项目落实产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投入,助推海外优秀创业企业落户杭州快速成长。2017年7月,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博将资本和siliconcatalyst共建首期1亿元机器智能产业基金,将打造一个以机器智能为特色的siliconcatalyst(中国)跨境孵化器,通过“基金+孵化器”合作带动境内外项目落户,预计在五年之内引进机器智能科技项目50个以上。

四、加强市区联动,促进各区创新创业。近年来,杭州市创投引导基金在市本级出资的“单打一”方式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和省(部)、区(县)的联动,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的“多合一”出资方式:先后与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滨江区、下沙经开区、余杭区等开展合作。其中,与滨江区合作设立5亿元的杭州同心众创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下沙经开区合作设立2亿元的巢生创投基金,主要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早期投资和内部孵化。

五、依托科技支行,加强创投金融支持。为了配合创投引导基金的工作,杭州市依托杭州银行成立了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核心、与创投机构紧密合作,专门服务于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支行。目前,科技支行已与120家创投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银投联贷、股债平行基金、新三板起飞贷和风险池基金贷款等产品创新使用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实践经验,处于行业相对领先地位。这些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为广大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来源:省发改委

 

成都市  “五项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

成都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五项制度改革”为核心,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累计制定出台349个专项改革方案,基本搭建起全市改革主体框架

在改革整体设计上,制定成都市委中长期改革实施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全市各项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时间进度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为全市改革工作提供了规划引领。截至目前,实施规划确定的869项具体改革事项已完成817项,完成进度为94%。同时,突出任务清单管理,形成全市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成都市分年度制定《市委深改组工作要点》和《市委深改组年度工作台账》,主要包含《市委重大改革任务台账》《专项改革方案上会审议计划》《市领导直接抓专项改革方案落实台账》《专项改革方案销账台账》《改革试点落实台账》《〈实施规划〉改革任务落实台账》6个子台账。

以制定高质量的专项改革方案为推进改革的主抓手,把全面落实省委《市(州)对接任务目录》作为硬任务,编制《专项改革方案上会审议流程图》,做实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有序推动方案尽快出台实施。截至目前,中央和省委出台半年以上的专项改革方案已全部对接落实,市委深改组审议出台了144个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项小组会议等审议出台专项改革方案205个,累计制定出台了专项改革方案349个,基本搭建起全市改革主体框架。

二、以“五项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

2017年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成都创新提出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以利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五项制度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总体设计。

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以“五项制度改革”为核心,成都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展开了一系列布局。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城市格局实现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为城市永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积极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形成区域发展的级差和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城市加快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树立国际视野、放眼全球坐标,推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谐宜居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落户后就业”人才新政,“蓉漂”正成为时代新风尚。顺应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加快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社区人文感知度、生活便捷度、公共安全度全面提升。

三、试点示范,为全国全省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成都经验”

成都突出改革试点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以试点引领示范,大力复制推广改革经验,为全国全省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为“国家样板”;校园足球改革、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成都自贸试验区“首证通”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刑事庭审实质化和涉案财物集中管理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广;国务院首批推广的13条全面创新改革举措有5条由成都探索形成,居全国8个试验区之首;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二批向全国推广的促进创新改革经验中,成都探索形成的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军民融合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省级行政区内专利等专业性技术较强的知识产权跨市区审理、基于“两表制定、审助分流”的知识产权案件快速审判机制4条经验位列其中。

成都市全面梳理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部署在成都的改革试点共373项,其中中央和国家部委142项、省级93项,紧扣省委、市委重点任务安排市级改革试点138项,分类形成了改革试点清单和改革试点年度工作台账,建立试点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确保重大改革试点项目按月对账、看表管理、归类指导和总结验收。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革试点286项,形成200余项制度性成果。同时,实行改革试点项目责任制,每项试点“一名牵头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推进方案、一套工作班子”,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单位深入抓的工作格局,共召开改革试点推进协调会议200余次。市委改革办还大力实施重大改革试点联系制度,每年直接抓10个改革试点联系点,推动重大改革试点任务早落地、见实效。

为充分展示改革成果,鼓励和引导基层创新,成都市以“每年推出一批改革示范点位”为主要载体,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改革先锋培育工程。目前已推出郫都区“菁蓉镇”等10个年度改革示范点位,其中3个改革示范点位经验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5个改革示范点位成为全国性现场会考察点。

四、常态化开展改革台账专项督促,实行专项改革方案评估全覆盖

为促进重大改革任务在基层落地见效,成都市领导带头抓,共开展改革专项调研督促1000余次。制定《市领导直接抓方案落实台账》,市委深改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牵头负责5个专项改革方案落实,市委深改组其他成员分别牵头负责3个左右专项改革方案落实,定期听取汇报,跟踪掌握动态,加强专项督导,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实施常态化改革台账专项督促,共开展台账更新和检查20余次,严格对账、查账、销账。实行专项改革方案评估全覆盖,先后对省委和市委深改组审议出台半年以上的专项改革方案开展了6轮“清单式”集中评估,每一个专项改革方案都形成了一份评估报告、一份牵头责任单位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每年组织对本年度需完成的改革试点开展1轮实地督促,对10个市委改革办直接抓的改革试点联系点开展2轮实地督促。此外,创新督促方式,实施对接提醒制度,第一时间督促责任部门及时对接新出台的上级专项改革方案,实现上级改革方案对接落实“零缺失”“无遗漏”。

五、探索推行差异化考核办法,开展专项改革方案第三方评估

建立健全改革推进落实责任体系、各类改革事项审议机制、专项改革方案对接落实机制、改革集中培训制度、改革示范点位制度、年度重大改革任务清单制度、重大试点争取和推进制度、改革片区交流会议制度、先进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制度、改革宣传制度。成都改革推进机制不断完善,为推进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优化改革考核机制,突出实绩考核导向,探索推行差异化考核办法,以考促行、以考促落实。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明确规定追责问责的实施主体、主要内容和方式,严肃追究责任。将改革工作纳入对市级各部门、各区(市)县目标考评体系,实现改革考核工作全覆盖。

创新改革评估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形成专项改革方案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委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高等院校、民间智库对10余个专项改革方案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成都市建成并常态化运行“成都全面深化改革信息化平台”,用“一张网”构建起全市改革“一盘棋”,提高了全市改革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改革主体责任具体化、进度掌控精准化、督察评估多样化、经验推广集成化、工作推进协同化。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