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

驻 穗 信 息 2018年第9期
来源:揭阳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 发布时间:2018-09-30 09:26 浏览次数:12443 【字体:

  

 

1、浙江省 探索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

来源:中国财经报

2、福建省 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环境治理产业转型

来源:福建日报

3、杭州市 构建“1+10”政策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

来源:浙江在线

4、重庆市 主攻五大方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来源:重庆日报

 

 

浙江省 探索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

浙江省财政结合实际,按照高起点、高水平、有规模、有特色要求,制定具有浙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实施方案,以田园综合体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创新机制,增加田园综合体内生动力

培育田园综合体产业支撑体系。突出农业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培育区域农业知名品牌,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完善田园综合体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的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投入体系,建立分级分类投入和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承担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机制;以核心区为依托,搭建功能完备、覆盖全域、便捷高效的田园综合体综合型服务平台。

探索田园综合体土地利用机制。以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为目标,通过组建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盘活田园综合体范围内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生产,为田园综合体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用地空间,实现土地增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建立田园综合体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投入体系。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产业建设。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公益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合作联社扩大试点。建立金融支持体系,省农信担保公司给予田园综合体农业经营主体一定的信用担保,省农信联社等金融机构给予田园综合体建设主体一定的授信额度。

探索田园综合体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田园综合体治理机制。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探索合理的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政府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营造有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山水田林路等资源要素、农林水利设施等资产要素、财政扶持资金量化村集体经济股份等资本要素,参与田园综合体发展和利益分享,新增财政扶持资金量化折股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3左右;通过内部股权合理配置,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田园综合体的收益分配和运行管理中的应有地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田园综合体工作体系建设,实现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民生问题有效改善、群众利益保障到位的田园综合体治理目标。

二、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

发挥地方特色,优化实施方案。安吉县将“两山”学院建设作为鲁家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复制和推广“两山”发展模式,着力将安吉鲁家“两山”学院打造成“两山”理念的实践基地、农村综合改革的研究基地。柯桥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花香漓渚”规划设计方案,确定以建好千亩花市、千亩花苑、千亩花田“三个千亩”项目为抓手,打好“美丽经济、田园生态、乡愁人文”三张牌,做好“花业繁荣”“花乡秀美”“花农富裕”“花游兴盛”“花溪老街”的“五朵花”文章。

突出重点建设,加快项目进展。安吉县全面加快“一环三中心”项目推进,加快推进景区停车场、水环境提升等配套建设。一环即火车环线沿线景观提升,目前已完成;三中心即培训中心(两山学院),产品展示中心(家庭农场产品展示和销售区),产业示范中心(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柯桥区重点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大体系,加快项目推进。围绕生产体系,由村集中流转收储用于千亩花市、千亩花田、千亩花苑三个项目建设。围绕生活体系,打造3a级景区,精品民宿改造提升,农旅融合基础设施改建提升;围绕生态体系,开展项目区土地流转后土地质量提升工程。

大力招商引资,发挥撬动效应。安吉县坚持“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发展思路,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项目支撑。同时构建“村企合资”的联动运营机制,改变传统意义上土地流转、土地租赁等方式收益,让村集体、村民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随项目共同成长。已成功吸引社会资本15亿元。柯桥区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实施“漓渚花商回归计划”,引进种兰大户,加快形成兰花培育基地集聚区块。利用漂染厂、小学等闲置地块,开展高端精品民宿招商。

三、加强融合,进一步做好田园综合体

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融合。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和增进农民福祉作为田园综合体创建的主攻方向,着力在深化三者融合上下功夫,推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将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先行区。

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注重乡村多功能的发挥,以农业生产功能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业农村的生态、生活功能,传承和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

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三产”融合。在强化“一产”的基础上,发展精深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二三产业。突出经营主体培育,完善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中的作用,形成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广泛参与的新型产业体系。来源:中国财经报

 

福建省 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环境治理产业转型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切入点,在借鉴国内外排污权交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自主开展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工作,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来界定,作为一种资本来经营,建立起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一、全省一盘棋,激发市场活力动力

针对排污权权属不明确、核算方法不统一、确权形式不规范等问题,福建省将国家实施总量控制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作为交易因子,制定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做到“依法定、可量化、能交易”。同时,为避免市场参与主体不多、活跃度不高、规模做不大等问题,福建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由企业完全自主参与,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建立全省统一市场,在满足区域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排污权指标跨流域、跨区域流转,防止交易碎片化。同时,开发多元金融产品,允许企业将有偿取得的排污权进行抵押贷款或租赁,将排污权从“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为最大程度上便企利企、切实提升交易效率,福建省强化“放、管、服”改革,交易方式突出便捷高效,简化流程、简化手续、优化服务。设计网络竞价、协议转让、买方挂牌、储备出让等多种交易形式,以满足企业不同需求。其中网络竞价最快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协议转让最快当天即可完成。全部免收交易服务费,减少企业交易成本。通过借力“互联网+”,福建省还建成全省排污权交易网络,开通网络竞价平台,企业实现足不出户,完成交易。

为避免过度市场化可能引发的单纯金融炒作、大小企业交易不公平、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福建省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障市场平衡和资源合理配置。首先,限定购买条件。规定只有需租赁排污权或因实施新(改、扩)建项目确需获取排污权的排污单位,以及排污权储备管理机构等才能申请交易,没有实际需求的不得购买。同时,实行分档交易。根据买方指标需求数量,划分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6个档次,同档次同场竞价,以保障竞价行为的相对公平。另外,建立政府储备机制。市场供大于求时开展有偿收储,回购排污权,减少市场存量,缓解市场供给压力;供小于求时出让政府储备,作为市场补充来源,缓解市场需求压力。

为防止企业“虚假”减排套现,以及排污指标过度集中导致的环境质量恶化、“越有钱越污染”等问题,福建省制定一系列调控措施,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布局优化。规定核定的可交易排污权必须来源于新增污染治理设施、清洁能源替代、技术改造等不可逆的、实打实的减排措施。对于临时性措施“虚假”减排的,不予出让。同时,对重点排污行业、重点流域上游的水污染型工业企业、城市建成区的大气污染型工业企业、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外的工业企业,其新上项目所需排污权实行倍量交易,引导企业在布局和建设时作出更符合环保要求的选择。对产能过剩、排污量大的重点行业,其新上项目所需排污权必须从本行业内交易获得,“只出不进”。对环境质量达不到要求以及未完成污染减排约束性任务的区域,不得进行增加本区域相应污染物总量的排污权交易和政府储备出让。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减半征收初始有偿使用费;政府储备排污权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引导高水平、高效益、低排放项目落地。

二、一增一减一补一促,试点成效硕果累累

“增”,就是增强了企业自觉减排的意识。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的推进,使“资源有偿、环境有价”意识逐步形成,“污染付费、减排获益”理念深入人心,节能减排逐渐从外生政策压力转为内生经济需求,广大企业从“要我减排”变为“我要减排”,有力提升了减排的主动性自觉性。

“减”,就是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的推进,通过经济杠杆强化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一方面促使新上项目采取更先进的工艺技术减少产污和排放,实现源头减排。如,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在了解排污权政策后,主动升级生产工艺,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最终申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污权指标分别减少了76.46%、76.37%;仅倍量交易政策,就促使新上项目累计减少化学需氧量1012.25吨、氨氮137.26吨、二氧化硫1448.25吨、氮氧化物6106.22吨。另一方面,促使现有企业采取更有力的污染治理措施,提升末端减排水平,每年有超3000个减排工程建成。

“补”,就是补上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的推进,使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不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资产”,加大了增投资、补短板的力度。至2017年,全省污水处理厂已建成193座,处理能力633万吨/日,比2013年增长了35.8%。大部分热电厂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企业实现集中供气,石狮30家印染企业通过热电厂集中供热,淘汰燃煤锅炉,共削减二氧化硫1934.36吨,氮氧化物507.60吨。

“促”,就是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的推进,既巩固提升了福建省良好的环境质量,也为经济增长腾出了发展空间,有力引导企业往工业园区、重点流域下游转移,初步形成了从造纸、水泥等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卖方)向光电、生物等高科技产业(买方)转型的良好趋势。过去五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7810.8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全省四项主要污染物万元gdp排放强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实现了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的统一。来源:福建日报

 

杭州市 构建“1+10”政策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

杭州市优化顶层设计,搭建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1+10”组织架构,并制定“1+10+n”政策体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组织和人才振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综合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体经济消薄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清廉乡村建设等10项重点工作,69家成员单位制订出台具体意见,合力推进杭州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谱写杭州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城乡融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1+10+n”政策体系中,根据《杭州市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至2022年,杭州将通过全市各部门协作,继续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干部结对”“消薄增收”等举措,盘活集体资产,共同搭建新型产业,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从“区县协作”到“联乡结村”,杭州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消弭城乡界限,解决补齐公共服务和产业短板。2010年以来,杭州市农办(市统筹办)、市财政局、市级“联乡结村”集团牵头单位等部门,共组建帮扶集团176个。今后,杭州还将完善一村一计帮扶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力量,通过盘活集体资产,推行股份合作制,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服务型经济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强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造血功能”。

二、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杭州市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中,第一条保障措施就是加强人才支撑,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局、市科委等单位共同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和专业认证,加强实用人才培育扶持,培育农创客1000名以上。

在文化人才的培养上,《杭州市振兴乡村文化提升乡风文明行动计划》明确,市文联、市文广新局加强乡村文创人才的培育,加强农村文化团体、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培育,每年培训分别不少于100人。同时,杭州市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驻点帮扶。市委组织部、市农办、市人社局和市科委等部门牵头,在巩固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抽调相关职能部门科技人才,分类组建科技人才服务队,到乡镇街道开展服务帮扶。通过人才振兴,真正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三、深化改革让每一寸土地发挥作用

杭州制定《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见》,由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审管办等部门负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各要素潜能,为改革圈定方向。比如,推进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按照全域整治、整镇整治、整村整治三种模式,今后三年,全市每年实施30个左右的整治项目;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在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范围内分别确定1~2个地块开展试点。

新政中还提到要不断加快农村“最多跑一次”改革步伐,完善乡镇、村便民服务点的整体建设。加快综合自助办事服务终端的部署、应用和推广,为群众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推进便民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通过行政权力下放和便民服务下沉,推进大部分与农村群众息息相关的便民服务事项“就近能办”“移动可办”。

四、构筑乡村经济新格局

新政中,杭州制定《杭州市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结合原先产业优势,拉高标杆,做强乡村数字经济、田园经济、林下经济、休闲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集体经济、服务经济等“八大经济”。计划到2022年,实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年收入增长1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左右,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乡村旅游已成为城里人独家休闲的不二之选。在新政中,今后五年,市农办和市旅委将合力发展乡村休闲经济,推进村庄景区化开发,并开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品质提升计划,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杭州细化认定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培育出了余杭大径山农业综合体、富阳农夫乐园、建德果蔬乐园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典型和区域品牌。今后五年,全市将培育三产融合园100个以上,对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三产融合园,将给予一定补助。来源:浙江在线

 

重庆市  主攻五大方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重庆市从加快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大方向发力,全面兑现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任务,力争通过3年努力,推动全市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一、加快推进村容村貌提升

重庆市将从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改善乡村建筑风貌、改善乡村绿化水平,加快推进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到2020年,重庆市将新建村民小组通畅公路4.15万公里、入户道路1.2万公里;突出巴渝民居特色和民族民俗特点,改造农田林网及特色经济林370万亩;加快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创建绿色示范村庄1500个,新增村庄公共场所绿化1.5万亩;实施村庄亮化工程,重点在乡村人口集中居住区安装路灯或庭院灯46万盏。

二、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重庆市将加快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加快构建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建立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重庆市力争9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漂浮垃圾和一般工业固废垃圾等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清理整治任务;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县创建,重点打造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全市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000个以上。

三、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重庆市将借鉴先进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和做法:一是合理选择处理工艺;二是加快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加强农村河塘沟渠疏浚和黑臭水体治理;四是培育农户良好的节水用水习惯,注重试点示范,确保做一批、成一批。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全市乡镇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村聚居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消除农村黑臭水体,重点推进400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

四、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重庆市将加强农村户厕改造、加强农村公厕建设、加强厕所粪污治理。到2020年,重庆市将完成户厕改建117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建成3000座农村无害化公厕,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1座无害化公厕。

五、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重庆市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到2020年,重庆市将完成120万头存栏生猪当量的污染治理,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膜回收率达到80%。重庆市将重点聚焦沿高铁两线、沿江两岸、沿高速公路两旁、沿城郊环线、沿旅游景区周边区域精准发力,以自然村落为单元,将这些农村人口聚居区、流动人口密集区建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区,惠及广大农村居民。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