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

驻 穗 信 息 2019年第3期
来源:揭阳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 发布时间:2019-03-29 16:06 浏览次数:4923 【字体:

   

 

2019年第3





  

 

1、浙江省  大力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


2、重庆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招商投资促进工作


3、武汉市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4、南京市  不见面审批加速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浙江省  大力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

一、大力发展融资担保业务

(一)构建公平诚信的银担合作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与融资担保公司合作的信贷资源,合理确定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和风险分担比例,不收或少收担保公司业务保证金;对运作规范、资本实力和风控能力强的融资担保公司承保项目实行优惠利率。融资担保公司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向合作银行披露公司有关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等信息。各级政府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与融资担保公司的合作,并将银担合作情况作为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量因素之一。

(二)鼓励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业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担保产品,提高差异化服务水平。规范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互联网借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票据承兑、信用证等债务融资提供的担保业务,以及为企业发行债券、基金产品、信托产品、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证券等提供的担保业务。支持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的融资担保公司开展诉讼保全担保、工程履约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等非融资担保业务,支持小微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建设。

(三)创新多种反担保方式。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广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排污权、林权、收费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生产订单、农业保单、仓单、渔船、大型农机具等作为反担保措施的担保业务;探索期权换担保、分红换担保、产业链担保、政府采购中标合同、出口退税账户等作为反担保措施的担保业务以及由融资担保公司作为反担保保证人的担保业务;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作为反担保的担保业务。

二、加快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一)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服务网络。各市、县(市、区)政府要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服务本地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基金)。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实行政企分开,按照市场规律开展业务,在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及薪酬待遇上实行市场化管理,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大对数字经济、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小微企业入园提升、公益性项目建设、国有企业等领域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力度。为优质民营企业发债提供增信支持。

(二)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机制。省担保集团公司要在推动银担合作、人才培训、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对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支持。完善省担保集团公司与地方融资担保公司、合作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扩大再担保业务覆盖面,为各类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多层次的分险和增信服务,提高融资担保公司的信用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全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合作。

(三)发挥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推动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提升治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合法合规开展业务创新。鼓励优质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发挥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与省担保集团公司、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基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完善和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对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的小微企业担保、涉农担保、涉公益性项目担保等业务,各级政府要采取风险补偿、增量奖励、保费补助等多种方式予以扶持。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我省担保行业的支持。落实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对融资担保公司为农户、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借款、发行债券提供融资担保和再担保取得的担保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继续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实行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省级财政在中小企业发展(竞争力提升工程)专项中,按因素法安排一定资金,引导市县积极采取措施,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1%比例给予风险补偿或奖补支持。

(二)规范担保抵(质)押物登记。有关登记机构要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依法认定融资担保公司作为抵押权人的主体资格,保障担保人承担借款合同的担保责任而取得的追偿权。融资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涉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抵(质)押的不动产、动产、知识产权等提供反担保的,有关登记机构要依法办理抵(质)押登记手续。

(三)优化担保债权处理机制。推动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债权快速处理机制,协助融资担保公司对代偿债权的追偿,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法院参照金融债权,认可融资担保公司与债务人、反担保人签订的《地址确认书》在诉讼送达程序中的法律效力。引导融资担保公司选择适用实现担保物权的程序,快速实现债权,并依法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对涉及融资担保公司债权追偿的案件及时立案审理,提高追偿债权实现效率;依法保护融资担保公司合法权益,防止债务人逃废担保债务,加大追偿案件的保全、执行力度,提高追偿案件的实际执结率。

(四)加快接入信用信息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级政府涉企信用信息平台要为融资担保公司接入和查询提供方便。融资担保公司应当依法合规查询、使用征信信息,促进信息共享。省级融资担保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探索开展融资担保公司信用记录工作,建立银担合作信息共享平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逐步加大对融资担保公司信用记录和第三方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将其作为确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内容的重要参考因素。

(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支持融资担保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在行业统计、征信系统接入、机构信用记录管理、行业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重庆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招商投资促进工作

一、突出招商重点

(一)明确产业招商主攻方向。着眼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围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实施,编制招商投资促进规划,明确招商重点产业导向。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创建国家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引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物联网等领域的领军企业、核心项目和关键技术,培育壮大智能产业集群。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引进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和配套企业,培育先进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时尚消费品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协同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加快引进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金融、现代物流、服务贸易、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赋能。提档升级文化教育、大健康和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以“旅游+”为导向全力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围绕现代特色种植养殖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等领域,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聚焦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突出区县和开发区招商特色。立足各片区、各区县、各开发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各自重点招商方向。主城区提升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功能,集聚创新资源要素,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的城市产业体系;渝西片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主力军,强化工业招商,夯实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智能化改造,推进产城景融合。渝东北、渝东南片区突出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型精深加工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两江新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集中布局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服务业集群,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提升创新孵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两江协同创新区。推进市级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和规模化、集约化、差异化发展,支持园区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培育主导产业。

(三)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招商。围绕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大基本面,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等领域招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立足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城市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市政管网、通信信息、农业农村等为重点,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重点推介一批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领域,完善高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优质化、均等化、品牌化发展。

(四)聚焦开放招商重点目标。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瞄准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和地区开展全方位招商,着力引进外资大项目。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在渝设立亚太区总部、中国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结算中心等。发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和中欧班列(重庆)优势,加快引进世界百强物流企业,促进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坚持招商引资和稳商增资并重互促,支持鼓励本地有条件企业增资扩产并加强对外合作,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的研发、制造、营销环节转移或整合到重庆市;鼓励外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配套的增资项目。做实做强国际产业园,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

(五)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合作。提升自贸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平台集聚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引进建设一批高端研发机构、联合研究中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等科技平台,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谋划大科学装置和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重庆市布局。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政产学研联动引智引才、创新创业,集聚科技型企业、风投创投机构等创新资源要素。

二、强化政策导向

(一)统筹规范招商投资促进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梳理并集成市、区县相关政策,建设招商投资促进政策库,并向企业和社会公布。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增强可持续性为导向,不断优化市级优惠政策,按照招商项目的性质、体量等实行差别化扶持。着力规范全市招商引资秩序,避免区县之间恶性竞争和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各区县、市政府各部门、各开发区应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投资促进优惠政策,并遵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严守安全、环保、政府性债务管控等政策底线,及时报市招商投资局备案。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等文本的合法性审查,报市政府审定或签署的,一律先送市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引导市内存量企业跨区县合理有序流动,严格执行企业跨区县搬迁税收基数划转、违规兑现扶持政策专项上解等约束性管理办法,对无序竞争行为依规追责。加强招商投资促进负面清单管理,市政府各部门加强联动和监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落实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等相关管控要求。坚持“以清促用、以清促建”,定期清理已批准但未开工建设的招商项目,精准施策提高实效;对条件确不成熟的项目,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并备案,确保要素资源有效利用。

(二)创新优化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先支持市级重点招商项目建设。统筹整合各类政府性资金,通过市级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融资租赁费用补助、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集中优先支持市级重点招商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招商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和融资担保。完善企业助保贷、应急转贷等机制,细化企业上市挂牌、境外融资等奖励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在重庆市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并同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各区县、各开发区规范有序用好政府投资基金,依法合规以股权投资形式参与招商项目,并选择灵活退出机制。

(三)优化土地供给配置。招商项目必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工业项目用地原则上应进入产业园区,重大文旅项目因地制宜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落实好国家和重庆市出台的产业用地支持政策,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供地。各区县要挖掘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统筹保障重点招商项目用地。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保障机制,支持各开发区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用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对用地集约的开发区优先考虑扩区、调区及转型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开发区升级国家级开发区。

三、优化营商环境

(一)维护公平竞争招商投资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各类审批服务流程。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积极探索新经济审慎监管。全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切实履行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有效合同,完善赔偿、投诉和救济机制,切实保护国内外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将招商项目行政审批效率纳入营商环境考核,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全市和各区县、各开发区营商环境开展评估。加大重庆市城市形象、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力度,营造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二)持续完善优质高效企业服务环境。深入推进“全渝通办”,优化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实行首接负责、容缺受理、容缺办理、限时办结机制,全面提升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效率。市、区县招商投资促进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企业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明确服务主体,确保“招得进来、落得下去”。推动企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政策咨询、手续代办、项目建设、生产经营、问题协调等提供“管家式”服务;对重点招商项目提供“一对一”和“一站式”全程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问题。保障招商项目对劳动力、能源等资源要素的需求,切实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三)营造人才安居乐业良好环境。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推进万名高端人才集聚、十万产业人才培养、百万紧缺实用人才开发行动和重庆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企业家、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及团队、产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咨询评估、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中高级人才。完善人才服务证制度,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孙子女)入学入托、配偶(子女)就业、落户、居留签证、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便利服务;高层次人才配偶可协调安排就业,子女可自由选择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入读,家庭主要成员可享受同等医疗服务。分层分类向人才提供安家购(租)房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区县为企业配套提供人才公寓。拓宽外国人才来渝绿色通道,在海外人才聚集区域建设国际化学校和医院。

 

武汉市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产业集聚。按照“一园多区”模式,在江汉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区加快建设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各区(含开发区,下同)和企业创建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突出各自特色,促进产业整合。对认定为国家、省级和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区扶持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给予产业园一定的运营补贴;对入园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给予相应的房租或者物业费补贴。

二、培育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对新增入库的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或者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年上缴税收增速均超过20%的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对新进入到全国服务业500强或者湖北服务业100强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市、区给予相应配套奖励。

三、拓展服务业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鼓励和扶持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等特色业态和新产品快速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自主创新,鼓励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开发运用。探索建立网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展示推介等活动,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平台。

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成长性企业的授信额度和贷款力度。个人创办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相应财政贴息政策。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年内新招用的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额度为500万元的贷款财政贴息。

五、鼓励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支持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国内一线城市以及发达国家的人才、校友集聚城市或者地区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校友服务站),负责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库,定期推送武汉市人才和产业政策,受托联系寻访产业领军人才等工作,市、区每年按规定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成功从海内外引进符合条件的产业领军人才来汉创新创业的,给予引进人才奖励。

六、打造优质服务品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服务业名牌认定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部门优先向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购买公共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依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境内单位向境外单位提供的完全在境外消费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政策。

七、加快开放合作。大力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及项目,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武汉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服务职能性总部以及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的,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力资源跨国企业与武汉市企业合资合作。允许已在国内落户的合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武汉市独资经营。鼓励武汉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将到国(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纳入市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八、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广泛参与“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春风行动”“就业扶贫”等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活动。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力度。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向社会公开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信息,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

九、实施就业社会保障鼓励政策。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各类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创业培训服务的,按规定给予相应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职业培训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依法申请实行特殊工时制度。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上年度未裁员或者裁员率低于武汉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可申请稳岗补贴。

十、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选拔推荐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每2年评选奖励50名左右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人才高级职称特殊评审工作。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研修培训,每年选派50名左右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适时组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管理人员考察交流学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十一、创新监管服务方式。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依法规范便捷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实施随机抽查,建立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信用记录。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招聘平台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诚信主题创建行动和星级机构评定工作,每年评选100家左右全市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50家左右星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就业资金中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预测监测机制,定期发布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景气指数报告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目录。

十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功能,推动行业公平竞争、诚信服务、自我约束、健康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化建设、行业信用评价、从业人员培训、新兴业态管理监测等工作。鼓励行业协会加强与用人单位、高校及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拓展和产业辐射。

 

南京市  不见面审批加速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2018年,南京市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864”改革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制”等“南京经验”在全国推广;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营商环境评级中位居全国第一。以“客户需求导向、国际惯例标准、落实改革要求”为特点的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创建全面启动。

一、突破“体制之缚”,集聚全球创新动能

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科教资源。2009年,南京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此拉开了城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之后,南京持续10年先行先试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尤其是2018年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并推出了市委1号文件和45个一揽子配套创新政策措施,在持续改革中突破“体制之缚”。

南京充分利用在宁53所高校、83万在校大学生、82位两院院士、一大批大院大所、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的科教资源优势,组建联通政、产、学、研、金、介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二、不见面审批,催生最佳营商环境

2017年,南京栖霞区率先自主开发“不见面审批”系统,开出全国第一份“不见面审批”营业执照,得到了中央编办的认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给予点赞。2018年3月,“不见面审批”2.0版升级上线,成功入选江苏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在栖霞区、江宁区的领跑下,南京跑出了“不见面审批”的加速度:南京各区已编制完成第一批“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打开微信就能审批地下管线规划;溧水区、高淳区行政审批局同时挂牌,一枚印章管审批,办证实现立等可取……迄今,南京“不见面审批”覆盖面已达到80%,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围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2018年,南京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做好服务企业“店小二”,努力让企业“一事不两跑、一事不两批”。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南京审批时效整体提速50%以上,成为继天津之后全国第二个没有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城市。2018年9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大会并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其中,15条是全国首创,30条国内领先。

2019年,全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八项对标任务中,改革对标将强化攻坚克难树品牌,在“放管服”、国企国资、生态文明以及江宁集成改革等重点领域再啃下一批“硬骨头”,扎实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等试点,打造一批改革亮点,提高南京改革的影响力。

三、聚焦民生发力,让群众有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获得感

2018年以来,南京市聚焦民生发力,全面深化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全国首创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被民政部推广,全面推行“弹性离校”做法获教育部肯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突破口的分级诊疗平台,五大救治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3.18%。出台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异地结算人次和费用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在教育领域,南京的改革也在为全国探路。随着2019年新学期的开学,南京市以集中写作业、看课外书为主的小学“弹性离校”改革进行“服务升级”,各校逐步推出各类兴趣班、社团活动供参与“弹性离校”的学生选择。按照市教育局要求,2019年30%以上的小学将进行试点,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