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

无障碍版
揭阳工夫茶:壶杯茗香藏技艺
来源: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网 发布时间:2022-03-07 09:49:43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85)



各色茶品是揭阳市区每一家茶铺里的风景。阿龙 摄



揭阳工夫茶艺非遗传承点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二熙茶庄。阿龙 摄



记者采访陈二熙(左)。阿龙 摄



小茶师。刘继宁 摄



陈二熙珍藏的陈美成“武彝(夷)茶林”牌匾。



二熙茶庄里的清代锡罐。

揭阳是“海滨邹鲁”,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崇尚和谐圆融,而揭阳工夫茶艺便是一种体现和谐精神的传统茶文化。从古至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八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少不了茶。“食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2年新春伊始,我们来到位于榕城区东湖路中段东侧的二熙茶庄,探访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茶艺(揭阳工夫茶艺)”的传承人陈二熙,试图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向读者展示揭阳工夫茶艺独特的文化魅力。

兴于北宋,盛于清代

揭阳“食茶”历史悠久。北宋苏轼在《与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铭数品,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子野即吴复古,潮州前八贤之一,今炮台南潮吴氏的先祖。他与苏轼至交,寄上的数品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可见宋代揭阳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习俗。

清代中期,揭阳地区饮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当时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

清末民初,一家加工、销售武夷山乌龙茶的茶庄,在县城开设。据《陈氏有庆堂族谱》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陈瑞昌从渔湖都西洋陈村(今榕城区榕东街道西陈村)迁至揭阳县城,以销售茶叶为业,世代相传。

陈瑞昌家族一直是工夫茶料、茶具的研究和销售者,传至当代已有16代。传承至第13代时,正值清末,因揭阳人饮工夫茶成风,茶店老板陈美成到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美誉的武夷山考察,得知当地产的乌龙茶外形肥壮匀整,色泽青褐油润,香气馥郁,幽幽兰香深沉且持久,滋味浓醇鲜活回甘,不苦涩,是冲泡工夫茶的优质茶料。于是开始购进武夷乌龙茶到揭阳加工、销售,并在县城开设“陈美成武夷茶庄”,很受欢迎,群众称赞“陈美成茶米大包好食”。

陈美成的茶庄一直十分兴旺,至20世纪30年代,传给儿子陈润源。陈润源钻研陆羽《茶经》,通晓茶叶品质、功效,还对冲泡工夫茶的器具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发现揭阳人特别推崇“孟臣罐”,因孟臣罐紫砂壶用于泡茶时“色香味皆蕴”,茶叶不易霉馊变质,耐热性强,使用时不烫手。故此,专门采购宜兴惠孟臣制造的紫砂壶配套销售,推动工夫茶的普及。

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陈美成武夷茶庄”并入揭阳县茶叶加工厂。改革开放后,陈润源的儿子陈二熙恢复其祖辈的老字号,起初在城内开店,经营茶叶茶具,由于生意兴隆,在各地设有分店。

匠心制茶,推广茶艺

省级揭阳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陈二熙正是“陈美成武夷茶庄”的第15代传人,生于1955年的他秉承祖父辈传统茶艺习俗,以制茶、卖茶、品茶、赏茶为业。从1979年进入揭阳茶叶公司工作,1984年开始经营“陈美成武夷茶庄”,到1994年开办“二熙茶庄”,几十年如一日深耕于茶叶研制事业,他一路见证了揭阳人饮茶习惯的变迁,见证了工夫茶艺的传承创新,也见证了揭阳茶业的发展。

“揭阳工夫茶艺,从茶叶的采制、茶具的选配,到用水、候汤、冲饮,都非常有学问。”在陈二熙看来,一杯好茶,离不开茶叶的采制。“从摘茶的季节天气、茶叶的形状色泽、各种不同的茶叶不同的烘焙方法、为求茶叶的不同香气韵味该如何掌握不同的火候、木炭的选择、如何修整焙茶的炭炉、如何保存茶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心处理,这样制作出的茶品才能保证其品质。”多年来,陈二熙坚持用传统方法手工制茶,只为了焙制出不同茶叶的香气韵味,也正是由于手工制茶汇聚了制茶人的匠心,才使得经传统手工制出来的茶清香四溢,韵味悠长。

对于做茶,陈二熙说道:“做茶也是需要用心做的,茶的好坏会全部体现在一盏茶汤里,喝一口,就能知道做茶时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学习泡茶,喝茶其实是在养心,心一旦静下来之后,整个人的气质就开始产生变化。做茶最重要的有两点,一要把茶做得顺口。再高级的,就要看茶的香气。”但对于陈二熙来说,他更大的愿望是利用茶的品性来影响和帮助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的年轻人。

采访中,陈二熙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副陈美成“武彝(夷)茶林”牌匾和一个可容纳15斤茶叶的锡罐。他说,这两件传家之宝都是从清代保存至今的珍贵实物,见证了揭阳工夫茶艺的悠久历史和传承发展。

以茶会友,交流感情

潮汕人对茶情有独钟,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待客的第一时间就是泡茶,一小会儿后,茶香四溢,谈风论雅,雅俗共赏,乐在其中。因此,有朋千里来相会,不妨共品一杯茶。以茶代酒自古有,同时饮茶也相对比较健康,可以增添相聚时的典雅气息,用茶的清香气祛除生活的烦恼,松弛紧绷的神经,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工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身为“老茶客”的黄伯对工夫茶了解颇深。他对记者说,过去一套工夫茶具由火炉、羽扇、茶罐等大小28件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慢慢地简化为四五件。“潮汕人喜欢称茶叶为‘茶米’,把它看成像米饭一样重要。我每天起来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生火烧水,泡上一壶浓浓的好茶。家里来了客人,一起品尝工夫茶。在闲适的时光里,还要约上一二个‘茶脚’,沏上清茶话家常。”黄伯笑说。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三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好茶,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近年来,集休闲、娱乐、读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茶室、茶馆、茶栈等在揭阳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赏茶艺,品清茶,平心境,正成为都市休闲的一道崭新风景线。

地方特色,融入茶艺

在潮汕话中,“工夫”是考究、讲究的意思。顾名思义,工夫茶费工费时,讲究礼法,要求用心事茶,不吝时间,不吝精力。诚如苏辙诗中所写:“倾身事茶不知劳。”工夫茶茶艺标准,包括了备器、生火、温壶、纳茶、点茶、请茶、闻香等21道工序。繁琐的工序,既代表着饮茶艺术,也是工夫在心的体现。

揭阳工夫茶艺是一种融精神、礼仪、冲泡技艺、饮茶艺术、评品茶质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其烹治方法,以陆羽的《茶经》为典范,经发展沿革,形成严格的工夫程序,称为8步法:纳茶、候汤、冲泡、刮沫、淋灌、烫杯、洗杯、筛点,讲究开水热罐、高冲低洒、壶盖刮沫、淋盖追热、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乘热端起、迎鼻闻香、一啜而尽、领略余香、品评气味。一直以来与养生和修行紧密结合,体现“和、爱、精、洁、思”的丰富文化内涵,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揭阳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揭阳流行的工夫茶艺,是唐代《茶经》工夫茶艺的延伸,是《茶经》工夫茶经历了千百年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发展过程而获幸存茶事物化成果,是现代中国茶道之源。

近年来,陈二熙致力于工夫茶艺的展示、推广和传承。2005年10月,他参加榕城区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工夫茶艺”演示深受好评,2011年,他代表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夫茶)参加在深圳特区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揭阳工夫茶艺的宣传、推广做出努力。2012年,陈二熙入选第3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揭阳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陈二熙认为,荣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他将继续担当作为、奉献社会,将工夫茶艺的研究和传承推向更高的层次。

茶艺传承,需下“工夫”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揭阳工夫茶艺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淡化,冲泡程式也不断简化,加之年轻人不少对传统茶艺缺乏兴趣,工夫茶的传承出现濒危的情况,有待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揭阳市和榕城区非遗评审组专家彭妙艳认为,与别的“非遗”不同,工夫茶艺是一种生活技艺,具有饮食与艺术表现双重属性,正因为它是生活方式的一个体现,由之可说是文化的主流。既然工夫茶艺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在传承中,就应弘扬其实用与怡情兼具的特性,发挥其在休闲、会友等方面的特有作用与情趣,助力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个弘扬,就是在传播工夫茶道中不断维护、强调其艺之美,使其深入人心,使其存续与流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样,其粉丝群体就会得到保持乃至与时俱增。还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包装,使之具备一些卖点,乃至扩大而成为产品,以支撑其为内容的产业,这样,就可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于实用之外增添一份经济效益,使传播有了另一种推力。

当然,工夫茶艺是一种文化,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促进共享,但其消极元素也明显存在,如卫生隐患问题、消耗时间问题,这些都成为必须面对,并尽量克服的现象,所以应该建立多元机制——既有传统型的,也有改进型的,才能使其适而生存。改进型的工夫茶艺,包括茶具、冲艺等各个层面的嬗变,现在已有人在做探索与尝试,效果参差不一,然而不管如何,却是一个包容了前景的方向。生活方式不断在变,只有审时度势,工夫茶艺才能保持它的热度。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