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

无障碍版
梅兜:宋代古村的人文路线图
来源: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网 发布时间:2022-03-24 14:34:45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88)

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图上梅兜村位置。阿龙 截图

梅兜村位置图。阿龙 制图

梅兜鸟瞰。郑楚藩 摄

北河湿地公园南岸上的鲤鱼坟。阿龙 摄

魏氏家庙。阿龙 摄

志远轩书楼。阿龙 摄

梅兜村委会办公地。阿龙 摄

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4.225千米,来到梅兜路口,就来到榕城区榕东街道梅兜村境内。

2022年初春,记者一行走进梅兜,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16个社区(村)、第2个建制行政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个社区(村)。

西至梅兜路,北至北河,东至进贤门大道391号东侧小巷,南至都市华庭,是梅兜村委会的管辖范围。

  宋代古村,多姓聚居

据2014年出版的《揭阳魏氏族谱》载,梅兜村创建于南宋初年,原为多姓村落,江、郑两姓群众于此聚居,因地形似梅,两姓居民屋舍位于梅状地形之头部,古时,人们也称头部为兜,如兜鍪,即首铠(头盔),因此称聚落地名为梅之兜。南宋末年,以近音字梓取代助词之,取故乡桑梓之义,遂写为梅梓兜。

明永乐三年(1405),一个魏姓人家避祸来到梅梓兜岳父家,在河汊边的猪寮旁砌了涂块屋住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自此逐渐繁衍成大族。

这位叫魏东渊的人,其先祖是北宋末年曾任广南东路潮州府通判的魏廷璧。

魏廷璧(1168~1234),原籍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魏塘乡涵头村(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庆元二年(1196)进士,初任济南府长清县令,嘉定八年(1215)升任潮州府通判。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魏廷璧到揭阳县榕江的南河、北河之间冲积地带买地落居,命名为魏厝洋(今揭阳市榕城区榕东街道东乡村西洋埔)。

然而来到明初,魏厝洋魏姓遭遇了一场在他们的族谱中载为“白公案”的冤案,使家园被官府荡为平地,家族四处逃难——魏白,魏廷璧的五世孙,字瑞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曾任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丞。明永乐三年(1405),在修筑府道上因公费自费修路与潮州府知府刘聪意见不一,不愿意自费修筑府道,后被诬为横霸一方势力,屈断成案。官兵随后查剿魏厝洋村,没收到700余亩良田,荡平了这个开创178年的魏姓村落。魏白被奉例问迁北京真定府冀州(今属河北省衡水市)邦君站,永世不得归籍。魏氏子孙8户全都离乡背井。

同为魏廷璧五世孙的魏庚四(字东渊)无家可归,只得投靠梅梓兜岳父郑氏家。岳父将他一家子安顿于梅梓兜湖北侧的3间猪寮。魏东渊在猪寮上重砌涂块墙,在屋顶上铺盖稻草,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魏东渊的几个儿子后来到蓬洲都(都址在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蓬洲所城旧址)魏氏族亲的远洋船上当船员,从事与南洋诸国贸易工作,获得优厚的收入,不足20年,4个儿子回乡,在梅梓兜湖边填湖建新宅一座,魏氏后人称为长、二、三、四房。魏东渊成为梅梓兜魏氏的创始人。

  历经磨难,单姓独大

来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魏氏已经在梅梓兜繁衍了第4代,因远洋航海发家的这一族,却又因航海再一次遭遇劫难。

其时,因倭寇不断骚扰沿海一带,朝廷颁布禁海令,所有船只不得下海航行。魏氏船队靠航海生存壮大,不愿就此改行,就不顾禁令,一面对内疏通有关官员,一面对外向倭寇缴纳海路费,如游走刀刃般冒险继续出海经商。明成化六年(1470),两广总督韩雍来潮州查办案件,蓬洲魏氏船队被定为收买朝廷命官罪和通倭寇罪,涉事船主几被戮尽,船员捕则杀头,货物充公。消息传开,魏氏船员纷纷逃难避祸。此事,魏氏族谱称为“航海案”。

梅梓兜魏氏在蓬洲魏氏船队当船员的事,在揭阳渔湖都一带已为人所知,受“航海案”牵连,梅梓兜魏氏一族只得四外逃难,分迁至今潮州潮安、饶平,汕头南澳、潮阳,揭阳普宁、惠来,汕尾陆丰等地三四十个村落。在“航海案”事件平息后,仅有魏东渊长子魏敦敏的孙子魏昭明、次子魏清椽的曾孙魏秉彝、第四子魏靖隐的儿子魏十一这3支魏氏返回梅梓兜祀祖。在贫困生活中挣扎的魏氏,人丁稀少。据《粤东魏氏族谱》载,至崇祯年间(1628~1644),梅梓兜仅有魏姓8户人家,为上述3支魏氏的后人,及魏东渊第五子魏素业的后代,仅剩1人1户。

来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6),因清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梅梓兜魏氏得到了发展,人口增长到450多人,与江、郑两姓聚居。乾隆三十一年(1766),魏姓建起了忠烈公(魏东渊东房长孙)祠、善士公(魏东渊第四子之曾孙)祠,三十五年(1770),建东渊公祠,因此祠为祭祀梅梓兜魏氏始祖,后人将其称为魏氏家庙。

尔后,魏氏在经济实力上逐渐壮大,江、郑两姓迁往他乡,梅梓兜成为魏姓单姓村落。

从南宋到清初,村落名字用为梅梓兜,因“梓”与“子”同音,前者稍为生僻难写,后者易写易记,人们也把梅梓兜写为梅子兜,清雍正《揭阳县志》在渔湖都图上标注的名字、村名表上使用的便是梅子兜。在魏姓在成为村里的单一姓氏并建起了魏氏家庙之后,魏姓村民便开始把3字村名简为梅兜两字,来到乾隆《揭阳县志》,在村名表上还沿袭前志列为梅子兜,而在渔湖都图上标注的,就已经改为梅兜村了。这一表图稍异的现象,其实也正是村名初改时,尚不为世人所知的一种体现。

乾隆五十三年(1788),梅兜村重建了玄天上帝庙。到乾隆末年,村里建有书斋16座,筑寨墙500余丈,水坝数千丈,大小桥梁8座,全村大街小巷均铺上石板或修为三合土路面,面貌焕然一新,声望远扬。

  纪念先人,不忘祖德

魏姓在梅兜立籍至今600多年,村子里留下了许多人文印记。

我们在村里今年76岁的老人魏壁安和梅兜村党委委员魏佳佳的带领下,参观了村里的一批人文景观。

在临江南绿廊梅兜段的北河湿地公园,有一处从梅兜村里小河汊注入北河的河口,魏壁安老人介绍,当地群众称河口为鲤鱼哕(yuě ,潮音uêh4(秽4),吐唾沫的意思),因为河口西侧的河岸高地状若鲤鱼,称鲤鱼地,河口正对着鲤鱼的嘴,故名。明代,梅兜魏氏始祖魏东渊去世时,族人听取了地师的意见,认准了鲤鱼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将先祖葬于此地,后代子孙可以兴旺发达。魏东渊遂被下葬于此,村民也把鲤鱼地改称为鲤鱼坟。后来,魏东渊长子魏敦敏去世后,也葬于鲤鱼坟的东侧。

因鲤鱼坟是北河的一处河岸高地,往来船只都把鲤鱼坟当成航行标识,见到鲤鱼坟,就知道梅兜村到了。21世纪00年代,临江南绿廊建成,2013年,北河湿地公园建成,梅兜魏氏群众为给后代留下一个纪念先祖艰辛创业的记忆,在湿地公园步行小径旁立了一块鲤鱼坟的牌子,以方便魏氏群众来此缅怀先祖。

我们接着来到魏氏家庙。魏氏家庙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坐西向东,面阔14米,进深42米。始建时称东渊公祠,为祀梅兜始祖魏东渊而建,后统称为魏氏家庙。

发起建造这个宗祠的是魏廷璧的十六世孙魏以镒。谱牒记载他“承继祖训,耕读传家,克勤克俭,乐善好施,深受村民称赞”,为铭记祖德,他发动族亲建起了宗祠。

魏氏家庙历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修缮在20世纪90年代,但基本保持始建时的型制。祠堂宏大深邃,是潮汕宗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兴旺时期的见证。

魏氏家庙前是梅兜内河,古也称为梅兜港,在祠堂前处曾形成宽阔的河面,近似于湖泊。明代,魏东渊从东南方的魏厝洋避难迁此落居,栖身于湖附近的猪寮,后来,他的几个儿子到蓬洲当了远洋船员后,回乡填湖建屋,改善居住环境,这段内河的变迁实际上记载了一段创业艰辛史。

家庙前内河边的几株古榕树也成为梅兜的一处水乡风光。

  革命历史,载于方志

沿梅兜内河河畔南行,过天福东路,从内河东岸走到西岸,有一座两层三间的古建筑,称为“志远轩”书楼,魏壁安老人介绍,书楼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原来,志远轩书楼也是魏以镒倡建的。在建造了魏氏家庙的同一年,为让后代子孙有读书学习的场所,魏以镒创建了这座书楼。

志远轩书楼坐北朝南,面积约200平方米,一层二房一厅、二层三间,精巧典雅,古色古香。

来到清末,志远轩因一段革命史而被载入地方史册——据1991年出版的《渔湖镇志》载,清末,志在推翻腐败清王朝的革命党人在潮汕各地开展活动。梅兜村武秀才魏造时为人率直有胆识,加入了当地农民革命组织“三点会”。不久,他和魏合想、魏朝宗、魏陈河、魏怀礼等经常在志远轩书楼磋商革命活动。后来,魏造时成为渔湖都“三点会”头目。那时,揭阳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的孙东崖、何子因、林守笃等同盟会员,奉孙中山之命,常到志远轩书楼,与揭阳各地“三点会”头目,商议组织农军,响应辛亥革命行动。推翻清朝统治,其时,山湖圩(今揭东区玉湖镇区)的纪可开(原名纪泽波),新亨圩的郑元帅(郑御清),曲溪的吴武钦(吴汉德)、古沟圩的张秉谦等人,在志远轩书楼歃血盟誓,筹集枪械,准备组织农民起义军,并约定,一旦时机成熟,攻取县城,光复揭阳。志远轩成为革命党人的总部。

1911年11月9日,揭阳“三点会”接到孙丹崖已在汕头成立的粤第四军起义的消息。立即在志远轩总部召集会众,成立农军。他们配合何子因、林守笃、林琦之两营民军,一路由何子因率一营民军及部分农军从北门开进;林守笃、林琦民军及部分农军从西门靛行开进。知县范缙藩慑于革命声势,携家小逃走。经过一番枪战,清军溃散,揭阳遂告光复。

民国建立,但不久,袁世凯窃国,孙中山等许多领导人出走国外,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大肆搜捕会党。林守笃奉孙中山之命回乡组织反袁起事,又率“三点会”会众袭击县城,事败被捕,越狱不遂遇害。“三点会”转入秘密活动。

不久,龙济光派陆开梅任揭阳县长。陆开梅摸清了“三点会”活动情况,采取收买、分化、缉捕等手段。夜围梅兜村,搜查志远轩书楼,捕杀了魏造时、魏合想等4人。盛极一时的“三点会”遂沉寂于血腥镇压中。许多“三点会”会员则纷纷逃往南洋各地。志远轩书楼见证了清末民初这段革命斗争历史。

2009年8月,魏氏家庙、志远轩和魏氏家庙前古榕组成的这一片独特文化景观,以“梅兜水乡古建筑群”名称被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区域中心,带动发展

从宋代至民国初年,梅兜村一直以自然村落隶属于渔湖都。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梅兜村隶属渔梅段。民国十五年(1926),全县基层改设为区(镇)、乡两级体制,梅兜村隶属第七区渔梅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隶属第一区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区改设为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梅兜隶属梅联村,梅联村址设于梅兜。1952年,梅联村改称梅联乡,乡址仍设于梅兜。1957年1月,梅联乡与溪南乡,以及原渔江乡的中联、阳美村合并为梅联大乡,乡址仍设于梅兜。同名9月4日,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社址设于梅兜。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名渔湖人民公社,同时将乡改置为管理区,梅兜隶属渔湖公社燎原管理区。作为公社驻地,燎原名字取自毛泽东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为其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也会像革命火种一样,取得胜利。时至今日,梅兜村还有一所燎原小学,就是沿袭了当年管理区的名字。

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大队,梅兜为燎原大队领下6村之一。1961年2月,渔湖公社析为梅联、渔江两个公社,梅联公社驻地设于梅兜村园林亭。1963年2月,梅联、渔江重新合并为渔湖公社,驻地仍设于梅兜村园林亭,当年冬,公社驻地迁往渔江村。从1949年至1963年冬,梅兜一直是行政村、管理区、乡、大乡、公社的驻地,实际上就是周围一带的行政中心。

1984年1月,梅兜隶属渔湖区燎原乡,为乡址。1987年,隶属渔湖镇燎原村委会,为村委会驻地,1988年,村委会改称村公所,梅兜隶属燎原村公所,仍为村公所驻地。

1993年7月21日,揭阳市批准榕城区从渔湖镇划出西部靠近榕华、新兴街道的燎原、陆联两村,新设榕东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地设于梅兜。自渔湖公社驻地迁出,时隔30年,梅兜又一次成为镇级机关的驻地。

其时,燎原、陆联两村原来所领12个自然村全部升格为行政村。作为原燎原村的驻地,梅兜村其实也就是取代了燎原村的建制,只是不再管辖其他自然村而已。

2002年,市人民政府公布一批新命名的市区街路,东三路被正式命名为梅兜路,梅兜路北起临江南,穿越了整个梅兜村境,并南抵望江北路。由于梅兜路东西两侧已全部实现城市化,原来的各村边界上的土地因城市征地建设,变更了土地性质,成为城市用地。原有犬牙交错的边界线,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榕城区遂将榕华街道与榕东街道的边界线裁弯截直,改以梅兜路为界。自此,原来梅兜村管辖的梅兜路以西土地,被纳入到新设置的榕华街道丹凤社区中。

21世纪初,得名于梅兜村、东泮村的梅东大桥建成,莲花大道(今揭阳大道)也一并建成通车,梅兜通往北河北岸的道路,自此不用绕道北河大桥,或者摆渡过河,村里的城市化步伐也大大加快。

2017年,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阔步推进,天福东路穿过了整个梅兜村,将村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至此,梅兜村成为“躺”在揭阳大道、天福东路两大城市干道相交的十字街区上的村落。而此时的梅兜村,早已经没有了农田,完完全全融入到城市中。梅兜村虽然为建制村,但行政区划城乡分类代码为111,这个代码表示的意义为“主城区”。在榕东街道17个社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中,有6个为111,这也就表明,即便梅兜作为村的建制,依然是主城区的一部分。

2021年,粤东城际铁路规划方案在网上传出,揭阳南站将设于揭阳大道与天福东路相交处北侧,梅兜将成为揭阳南站所在地,这条连结粤东3市的交通大动脉,势将提升经过路段镇区的高质量发展。梅兜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