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

无障碍版
巧夺天工凭妙手 艺术常青励后人
——走近我市陶塑大师陈保国和他的陶塑世界
来源: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网 发布时间:2023-11-06 09:26:10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毫不起眼的泥巴,经过他的巧手雕琢,匠心塑造,变成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神韵兼备的艺术作品。“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保国及其陶塑作品在潮汕地区可谓出类拔萃。他将佛山石湾陶艺风格与潮汕泥塑本土特色融会贯通,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遍及海内外,并屡获殊荣,对潮汕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潮汕工艺美术界的泰斗人物,他也被视为石湾公仔现当代最知名的大师之一,其名字及作品被编入已出版的《石湾陶塑》一书。今天,我们特意带您走近陶塑大师陈保国和他的陶塑世界,感受他不断求索、专研精进的艺术精神。

陶塑《张良晋履》(1964)。 陈保国 作

陶塑《五子佛》(1980)。陈保国 作

陶塑《老子出关》(2013)。    陈保国 作

年近百岁的陈保国,一生求索,硕果累累。林盛葵 摄

博采众长自成一格蜚声艺坛

陈保国1925年出生于揭西县棉湖镇的泥塑世家,10多岁便随胞兄以艺养家。他艺高胆大,时常与资深工匠“斗艺”,年仅20多岁便在业界小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石湾陶塑大师刘传发表在报纸上的作品,被其生动的艺术造型深深打动,便寻思着向大师学艺,于是毛遂自荐,将自己创作的雕塑《列宁像》和《解放军战士》两件作品寄给在广州工作的亲戚转给广州人民美术社和刘传大师,请求当他的弟子。其作品赢得了刘传大师的赞赏。1953年陈保国从家乡前往广州人民美术社工作,后转石湾美陶厂,正式拜中国著名陶塑大师刘传为师,在长期的勤学苦练中,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67年他从佛山石湾回到揭阳工艺美术厂,又曾到汕头地区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他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特别是潮汕泥塑概括简练、富有装饰性的特点与石湾陶塑苍劲浑厚、泼辣豪放、生动传神的风格融合起来,形成新的陶塑艺术体系。所创作的潮汕民间民俗题材、历史名人、神话传说以其夸张的神态、高超的塑造功力及细腻的刻划手法,使其作品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陈老在艺海耕耘七十多载,其精湛陶塑技艺与丰富想象力完美结合,创作了《祝枝山》《李文茂》《张良晋履》等数以千计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品力作,在国家、省、地市的各级展览获金、银奖,蜚声艺坛。他1957年创作的民族英雄《李文茂》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展出,受到文化界同行的高度好评,同年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创作的《张良晋履》《牛皋气死金兀术》《红楼二尤》三件作品,入选广东省建国十周年美术展览,后入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1967年塑造高1.6米的《毛主席胸像》通过省委宣传部审核,获准生产;创作的《五子佛》在1980年的汕头地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作品观摩评比中,获得一等奖;2003年,雕塑《钟馗》《张良晋履》获“中国首届礼品设计大赛”二项金奖。2004年3月,雕塑《张飞打督邮》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暨名人名作展”获金奖。

即使人到耄耋之年,陈保国仍然孜孜不倦地创作探索,并且不遗余力地培育新人,桃李满天下。200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学术荣誉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0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及勋章。2015年,作为石湾公仔现当代最知名的19位大师之一,陈保国受邀携其代表作参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举办的《聚贤堂·群英会——现当代石湾陶大师精品展》。展出的《理发》《钟馗》《老子出关》《惮悟》等四件作品,分别创作于2000年至2013年,或素胎、或素胎与色釉结合,刻划的古今人物形象以写实为表现手法,粗犷与精细、形态与神态结合,生动传神。2017年9月“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陈保国创作于1964年的革命题材作品《古巴民兵》作为中国雕塑百年以来的590件代表性作品之一参展,他也成为当年入选的四位石湾公仔大师之一。2021年,陈保国被广东省文联认定为“广东省从艺70周年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

求变求新求深传承陶艺文化

“造型、姿态是人物塑像的艺术典型化的体现,形、神是作品的灵魂。”陈保国表示,过去的潮汕陶塑,采用的是白釉低温烧制,而后着附颜色,色彩比较单调。后来借鉴石湾陶塑的经验,中高温烧制,经过窑烧产生窑变色彩,色彩更加古朴、厚重、丰富,艺术效果更好。一捧泥土捏万千世界,在陈保国的陶塑作品中,蕴含着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歌颂,对故土的眷恋……

陈保国创作于1964年的陶塑《张良晋履》,表现的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的故事。其作泥性熟练,手工味浓郁,追求形制与泥釉火浑然一体,显露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只见穿着粗衣短袍的老翁坐在石头上,手执拐杖,前额光秃秃,脑后毛发和眉毛、胡须全白,正跷起穿着白色袜子的右脚来,转首望着张良,傲慢地差使张良给他穿上鞋。在其一侧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种种磨难的张良,强压怒火,单膝跪地,正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两个人物一老一小、一坐一跪,面部表情刻划细致入微,眉目传情,而衣袍简括飘忽,虚实相生,人物脸部陶泥胎的颜色与身上衣袍的釉色显得自然逼真,令人品赏之余,油然产生丰富联想及心灵的共鸣。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开心的大肚弥勒佛相伴,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息。但见陈老于1980年创作的《五子佛》作品中,弥勒佛肥首硕耳,袒胸露腹,满脸笑容,盘腿席地而坐,右手放在膝盖上,还捻着一串佛珠;左手放在大腿上,五个童子形神各异,意态顽皮,有的攀上肩膀,有的扯佛珠,有的要爬到腿上,嬉闹玩耍,其乐融融。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相互呼应,衣纹褶皱自然流畅,活脱脱一个弥勒佛呼之欲出,五童子情态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象征着和谐美满,五福临门。陈老根据陶泥可塑性强,烧成后色泽熏褐,适宜塑造人物肌肤的特点,为了真实和自然地表现人物形象,对弥勒佛和童子的面部和裸露的肌体部位,采用露胎不露釉,弥勒佛和童子的衣裤分别施以绿、白釉,使之具有风格朴实,浑厚豪放,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创作于2005年的《理发》,展现的是一头戴小帽、身着长衣的理发师,为一身着肚兜,盘腿坐在木椅子上的胖孩童剪发的场景,两个人物形象一老一小,一高一低,对比和谐,互相呼应,情趣生动。衣褶线条简练,面部表情细腻,整件作品以形传神,富有生命力。十分生动地表现了旧时潮汕地区农村的理发师傅为养家糊口而串街过巷,奔波于乡野田间的情景,浓郁的生活气息跃呈眼前。

2013年创作《老子出关》时,陈保国已是年近九旬。尽管表现的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传统题材,却给人别开生面之感。作品不按常规比例构图塑造,有意识将人物形象比例调高,青牛比例压小,将老子坐牛姿态成为“心”字造型。健壮的青牛扭头张望,活灵活现。坐在牛背上须髯飞霜、身披长袍的老子,手执羽扇,双眼凝神,一派道骨仙姿,“牛走函谷关,紫气自东来”在这得以完美的体现。这件作品整体仅露人物的脸部和手掌的陶胎原坯,不施釉彩,人物衣袍施以大片水绿“窑变”釉色,青牛施石墨釉,似流水般起伏的衣褶线条,鲜明的衬托出了老子这个古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最高境界“智”的形象。

欣赏陈老不同时期的陶塑作品,我们得以在领略艺术家精湛的塑造技艺水平之余,感受到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不断地求变、求新、求深,推动着揭阳陶塑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也带动着大批工艺美术创作人员成长成材。如今,陈老已是九十八高龄,衷心祝愿这位德艺双馨的陶塑老艺术家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