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前后,揭阳各河网锣鼓声渐次而起,龙舟赛如火如荼。在有着400多年赛龙舟历史的揭阳,传统龙舟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龙舟制作也一直保留着最原始的神秘色彩。
据《潮汕百科全书》载:“潮汕地区的龙舟,以揭阳为代表。”然而,2014年端午节,记者采访获悉,揭阳龙舟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详见本版2014年5月28日报道):揭东锡场潭王村“龙舟世家”传人王慰君一家于2008年后已经停止制造龙舟。近日,获悉已封斧7年之久的王师傅再度开斧,为潭王村再造新龙舟的消息后,记者专程赶往潭王村一探究竟。
再造新龙 因乡亲盛情难却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潭王村,几经辗转终于在榕江北河河畔找到了王慰君的龙舟制作场所。这是一个用板皮和竹架搭建起来的简易工棚,里面分为两间,里间用于制作船钉,外间用于制作龙舟。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目前,新制作的龙舟已初见模型,状如新月。“接下来还得为龙舟安龙骨,安上龙骨后还要用竹篾将龙骨绞紧,船两边还要再嵌上两块木板,做划船人的‘坐凳’……总之,接下来还有很多工序。”王慰君介绍,这次新造的龙舟为51桡大龙舟,长约28米,宽约1.4米,可坐54人。“造龙舟选材、定墨、安龙骨、上油漆等都相当讲究,一点都马虎不得。”王慰君坦言,时隔7年再造龙舟,开始确实感觉有些生疏,有些累,而这次愿意再造新龙,完全是因为乡亲们的一片盛情难以推却。
记者观察发现,组成龙舟的木与木之间不采用任何粘合物质,靠人工把木边磨平,然后用钻子和“钉送”在木板上斜斜地凿出一个个钉孔,之后再打入一颗颗钉子。这些钉子由纯手工打造,王慰君请来了村里唯一的“船钉家族”——73岁的王淡强和65岁的王淡怀两兄弟上阵。记者在现场看到,只见在自砌的灶炉里,上好的焦煤烧得火旺,师傅将钢筋放入其中,待钢筋烧得通红后取出,再用大铁锤敲打成型。两位师傅的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不一会功夫,一颗头尖而带约15度弧形的船钉便锤打成型。
王慰君告诉记者,船钉有大、中、小三个类型,大的长约10厘米,小的也有8厘米。“市面上买不到这么合适的船钉,机器也打不来的。这些船钉大小必须和木板上的钉孔相吻合,十分考验打钉师傅的工夫。”王慰君告诉记者,一条龙舟大概要消耗150斤钉子,约要600多颗钉子,而每颗钉子都要经两位师傅数十下的锤打。
据了解,王淡强、王淡怀两兄弟已是“隐没”30、40年的老工匠了。“以前的船全是木做的,船钉就很畅销,后来,随着水泥船出现,船钉就渐渐没了市场了,这项手艺也就没什么用处了。”说起这话时,王淡强脸上有一丝失落。
预期目标 羊年端午将试水
在潮汕地区,王慰君一家制作的龙舟有着相当好的口碑,重量轻、吃水浅、舟速快。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前来“尝鲜”的村民纷纷告诉记者,王慰君一家的龙舟制作技艺高超,其制作的龙舟不仅外观美丽,更是相当好驶。老人坚守了一辈子的技艺,也成为了潭王村人的骄傲。
“以前,他们整个家族都在做龙舟,他家开有船厂,不仅他们自家兄弟,连他们家亲戚也都在厂里做。”一位前来参观的村民如是告诉记者。“龙舟是千年做一回,我们家以前主要做造船生意,龙舟一般是农历2至4月间才会有人来请去做。”王慰君告诉记者,制造龙舟受到季节性的限制,加上制造每一条龙舟都需要团队合作,这门技艺学起来也要比一般工艺辛苦,所以大多数年轻人既不愿意学,短时间也难以学会。而随着木船被时代淘汰,单纯靠制作龙舟根本难以维生,兄弟们大多另谋生计。目前,只剩下他和4弟王林君留在村里。年近古稀的王慰君自2008年之后完全“收山”,50余岁的王林君则偶尔参与龙舟维修工作。
“以前,80年代时,5兄弟合力造船,一般10天就可以造好一条新龙舟。如今,3位胞弟在外回不来,剩下我和4弟两人,造一条龙舟得花上1个多月的时间。”王慰君告诉记者,预计到羊年端午节前,他们就可完成两艘新龙舟的制作,届时新龙舟将于羊年端午节正式下水。同时,王慰君也表示,未来他并不考虑再继续制作新龙舟,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制作龙舟了。
相关链接
揭阳龙舟,不论规模和造型,在揭汕潮地区首屈一指。《潮汕百科全书》第450页载:“龙舟为龙形的船,大小因地而异。潮汕地区的龙舟,以揭阳为代表。”揭阳的龙舟,龙头高昂,龙尾高翘,龙身彩绘,形象逼真,雄伟美观。揭阳龙舟大多数为51桡大龙舟,少数27桡小龙舟,也有37桡中型龙舟,还有55桡特大龙舟。
潭王村所在的地理位置特殊,榕江北河有5公里长河段经过该村的西侧和南侧。这河段河面开阔,古时候有几处河水深不可测,漩涡打转,响声如雷,民间称为“潭”,因全村姓王,故旧时村名称“潭前王”,今称潭王。因是水乡的原因,曾经潭王的造船业十分发达。伴着赛龙舟民俗的兴盛,潭王人更自行造出了精美的龙舟。潭王龙舟的舟体和使用性能比其他地方的龙舟好,在行业内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