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城,指揭阳县衙,其周边一带地方则称“禁城脚”,地名牌上也是如此写法。记得郑智勇先生曾在《榕城文史》第三集中作了明确分析,且辩正为“金城”。但好多年过去了,却依然如故。笔者认为:这是关系历史文化的问题,是必须进行研究的。因为只有封建王朝的皇宫,才能称为“禁城”,如北京故宫便称“紫禁城”。县衙称“禁城”是不合理法的。在有皇帝的年代,是僭越,犯大禁忌的。现在虽时代不同,不作犯忌,但有违历史常识。揭阳县衙,明清时期称为“金城”,是有其历史、地理根据的。因为揭阳县衙在元、明两朝其围墙使用石条垒砌和贝灰夯实起来,高1.5丈,基宽1.4丈,周长400丈,十分坚固有若“金城汤池”,故才有“金城”之称。明末,郭之奇等在评议“揭阳八景”时,把县衙列为一景:“金城榕色”。并以此赋诗。可见古时是称“金城”的。至于后来称“禁城”,很可能是“金”、“禁”近音而致误吧?若如是,应还其原名为好。
吊桥,所称为西门外的钓鳌桥。笔者在《地名故事》一书中,也是如此认为。后来仔细思考,觉得可能有错。从地理位置来看,吊桥应该于城门口的护城河上,才能起军事上的防御作用。揭阳古城是有个西门的,门外也有条护城河,位置在人称“城门鼓”的地方。在那里设吊桥才有道理。按古时吊桥的设施,吊索都在城楼上操纵,才能控制城门,阻止敌人进入。吊鳌桥虽也是个天堑,但距城门还远。设吊桥不能完全控制敌人,而且河面太宽。古时桥有二墩三洲,可作防御工事而不能在此架设吊桥。现在之所以人人称它为吊桥者,可能是“钓桥”之误。这条桥古称“钓鳌桥”,可能为了简化而称“钓桥”,传说溪中水猛,“皇祥鱼”很多,其肉味比他处为佳,钓者很多,故称“钓桥”。而“钓”和“吊”在普通话是同音,来揭阳为官的外地人,讲“官话”(近似普通话),便把二桥混为一起。古时人好学官腔,官云也云,后来又拆了城墙,填了护城河,真的吊桥没有了,人们便以假作真,以“钓桥”为“吊桥”了。
大行,是一条街的名称,在西门城河外,南北走向,南临西马路,北抵北河边,过去有一渡口,名“大行渡”。这条街虽不甚宽阔,但建筑有序,铺户整齐,现已拆建为西苑住宅小区,难见其本来面目了。这条街原名“靛行街”,“靛行街”三个大字笔者也曾见过。“靛行”、“大行”潮音同,“靛行街”从前可能是经营蓝靛的专业市场,古时榕城专业市场很多,常以主要货物为地名。如“柴街”、“米行”。蓝靛是旧时苎布的重要染料,用途很广。它是从一种植物叶“菁”提取出来的,过去北山一带种植较多,提取成蓝靛后便集中在此买卖,这里便成了“靛行街”。“靛”的潮汕话为“殿”,与“大”近音,久而久之,口头上便以“大行”代替“靛行”了。若称为“大行街”,便失去了昔日专业市场的历史意义。虽现已拆建,面目全非,幸而在临江之滨,还有“靛行码头”字号铺面,为它留了历史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