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主前,榕城东门街头的一处地名。其地名牌也是如此写法,名称实在费人疑猜,笔者从一些资料中查到,明清时代,揭阳县府以下设置县丞、主簿、典史、县尉等部门,协助县府分管户口、钱粮、监狱、兵役等工作,称为“部”。部的官吏,有自己办公的衙署。明朝末年便有些衙署设于东门街头。最有名的是明末一京官高攀龙,被贬来揭阳县当典史。任职三个月,便除掉了横行全县、连官府豪绅都怕的讼棍,为揭阳人民除了一大害。后来,高攀龙被魏忠贤害死。揭阳人民为感念他,在他居住及办公的地方,定名为“攀龙坊”(坊是当年居民行政基层单位)。当年高攀龙办公的衙署,就在“部主前”的对面。现在这里还有些古建筑,坐北朝南,建筑格局与民居不同:厅堂开阔,房间较小,有廊无庑,不像四点金,也不像祠堂,据说就是古时县以下一级的衙署,简称“部署”。而在其前面一带地方,便称“部署前”了。因“署”与“主”近音,便把“部署前”讹称“部主前”。
西巷,是新街头的一条横巷,南北走向。解放前,这里是制作、经营各种家具的街巷。过去,凡是新嫁女必办房内家私,都来此选择购买。所以经常是人群拥挤,一派生意兴隆的样子。这条街巷,其实名为“史巷”,它在揭阳县城中,是资格较老的,明清时期,揭阳县城工商业便十分发达,县城格局便有六街六巷。六街是:宣化街、学前街、北门街、关爷前街、新街、打铜街。六巷是:城隍巷、史巷、木坑宫巷、东桥巷、南市巷、马山巷(据清雍正年间修的《揭阳县志》)。“史巷”之所以变为“西巷”,也是谐音的结果。潮汕话“史”姓氏读音为“屎”,而“屎”作地名不雅,它与“西”近音,故而便称“西巷”。不过在地名牌上,是写着“史巷”的。
猪母巷,在榕城东南方有三条狭长小巷,两横一竖,很像个士字,人称“士字巷”。在士字巷尾 ,与庄厝围相连,便有一条人称为“猪母巷”的。这条巷不大,与普通居民巷道一般,为何命此奇名?从地形上看,与猪形无关,职业上也无人饲养猪母,其名何来呢?观其地名牌以及住户门牌,却原来是“珠宝巷”。而“珠宝”变成“猪母”者,分明被人歪曲贬低,因“猪”普通话为“朱”,“宝”又与“母”近音,因而便有歪曲之机了。现在若去那里问路,“珠宝巷”几无人认识,而“猪母巷”则小儿也会带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