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

无障碍版
双溪舞玉带,葫芦浮水城
来源: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网 发布时间:2016-02-17 11:50:21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细数“葫芦”榕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内涵
  现在大家人都深刻地知道,潮汕大地诞生出现了有名的河流——据说到了宋代被称为榕江(原来可能是揭阳河)。有了榕江,就有水的积累乃至流动。有水乃化生于是有了物产,有水就有苍生百姓,有了故事,有了传说,有了文化,时长日久直至浓厚文化而且成为丰硕绵延的传承。有了榕江,过后就有了榕城。城由江起,江以城名。榕城的得名据说还由于榕树:榕江两河四岸乃至周围到处都是榕树,于是榕城显露了她无限的魅力和鲜美的活力。榕江很是特别,特别在于有南河和北河;榕城同样独特,独特于南河和北河构成的葫芦地形。
  榕江榕城,两河四岸,“浮水葫芦”,“水上莲花”,风水宝地,自然天成,人杰地灵,文人鼎盛,历史悠久!葫芦有什么宝藏?榕城自然地理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有些啥?
  一、榕城:榕江南北河构成的葫芦
  榕江和榕江流域榕江,曾名揭阳河、鮀江,属于南海水系河流。为粤东地区第二大河流,仅次于韩江。是广东省著名深水河,仅次于珠江。由主干流南河和一级支流北河汇成。榕江干流南河,发源于陆河县凤凰山,自西向东流动,流经陆河县(1988年3月从陆丰县分出)、普宁市、揭西县、揭阳市揭东区、榕城区、汕头市潮阳区、金园区、濠江区,于汕头市牛田洋入海。河长175公里,平均年径流量31.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途中汇入了支流北河,北河是榕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丰顺县西部莲花山脉东南坡桐子洋村附近,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北斗、汤坑、汤南和揭东玉湖、新亨、月城、锡场、磐东、曲溪,榕城东阳、东兴、西马、中山、东升、榕华、榕东、溪南、凤美、京山等地,至炮台双溪嘴汇入榕江,全长92公里。集水面积1692平方公里。干流和第一支流在流至揭阳城区时,基本形成接近相向平行一南一北的状态,因而,干流揭西、揭阳市区河段被称为南河,第一支流则被定名为北河。
  榕江流长域广,历史深厚,物产丰富,风光旖旎,故事繁多。存留的楼宇宫寺等物质载体乃至古村落,更有“前后七贤”,以及“钓鳌仙迹”、“南浦渔歌”、“双溪明月”等故事或者传说(地理人文)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风景和精神,激励着地域百姓踏实勤劳,开拓进取,生产创造,收获丰收,收获快乐,收获满足!这些都是逐步积累出现并传承历史的固有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榕城深厚丰富的历史传承。
  钓鳌桥和双溪嘴神奇构建榕城独特地理特征榕城地处榕江南北河之间,城内水网纵横,河池辉映,有“水上莲花”之誉。这里古称玉窖,自南宋绍兴十年(1140)作为揭阳县城至今近900年,列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走进榕城,探宝“葫芦”,榕城的魅力和神奇在于她独特的地理特征。榕城地处榕江南河和北河的交汇处钓桥河为贯通,而后再次分开,最后却是再度汇合于双溪嘴而东向流动直接注入南海。这样就鲜明地显示出她独特的地理特征——葫芦形状。这可以从钓鳌桥和双溪嘴重要界线鲜明看出。
  钓桥河,在榕城西部,沟通榕江南北河,因河上有钓鳌桥(俗称吊桥),故名钓桥河。河长大约1公里,河面宽大约20~40米(应该是以前的数据,现在只有几米至10多米距离)。该河上榕江南北河航运孔道,历代在该河南北端及附近仙滘等地设有码头。榕江南河和北河经过接近瓶颈的地方以钓鳌桥水域贯通后,继续各自向东延伸流动,到双溪嘴再度紧密汇合后直至牛田洋妈屿口流入南海。而在钓鳌桥向东开始,至渔湖半岛附近的双溪嘴,榕江南河和北河再度汇合,河道流经处构成了神奇葫芦状,又似莲叶图案,这在平面地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因而榕城自古就有“浮水葫芦”、“水上莲花”这样的美称。
  榕城(先前形状)地处榕江平原的蜂腰地带,即榕江南北河狭窄处钓鳌桥向东延伸的三角洲,就是一块葫芦地。城区冲积形成主要自西部向东延伸,到渔湖半岛,形状如葫芦(自黄岐山顶向南俯视,城区被南北两河勾勒成葫芦状)。襟江带河,如葫芦之系缥带,“环双溪之玉带,浸孤城之葫芦”,形胜奇观,素有“浮水葫芦”“水上莲花”之称。境内河流交错,一马平川,土地平整,道路畅通。地域为西北有山(脉),东南是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形由西北向东南敞开。榕江南河和北河构成的榕城“浮水葫芦”形状,真真切切的风水宝地!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粤东水乡名城——岭南水城。
  二、榕城,葫芦里的诱人宝藏
  如此风水宝地,定是人杰地灵,风生水起,物产丰富,繁荣藩延。那么葫芦里到底有啥宝藏?葫芦里的宝藏,首先积累而贮存的最为深厚的是水资源——这“上善之水”的生命能量;其次就是人的活动而逐渐积累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这深厚的文化内蕴。
  玉窖溪贯通南河和北河葫芦里贮存着盈沛的生命之源。榕城曾经是水源充沛,河网密布而生机勃勃。古时榕江干流南河和主要支流北河以玉窖溪(北窖直贯南窖)相互贯通。榕城区地处榕江流域中游,河网密布,沟渠纵横。主要河流有榕江干流南河和主要支流北河及仙桥河。榕江两水南北横亘,交通四通八达。榕江南河为榕江水系之主道,榕江北河为榕江水系之一级支流,以南北滘为动脉,通南北溪,至双溪嘴汇流经汕头牛田洋入海。榕江南北二河常年一般各月最高潮水位按珠江口基面水位标高平均值为1.25米。南北滘河和马山滘河是城区水上交通主动脉。北滘直贯南滘,原合称“玉窖溪”(古制窖河河面宽4丈,两旁官路各一丈,且沿窖多植榕树、水棉、绿竹,以求水土保持)。舟楫可迂回市区各处往来穿梭,两窖水皆直达榕江干流和第一支流。内外城河之水流排泄则与榕江息息相关,经纬分明。环城河附近各处之小河及几十个池沼之水,还有两处古“避风港”:位于城西的“吴西窖”和位于北关帝庙北侧的“瓜子池”,也与北河或护城河相通,形成天然的水系和排泄系统。清光绪年间修编的《揭阳县志》里有一幅《县镇图》,环绕县城的,是波浪簇簇的图标,而城墙里头,则是纵横交错的溪流,有南窖、北窖、马山窖、吴西窖、瓜籽池等溪湖。由于有此得天独厚的水系(河流),明朝潮州同知署揭阳县知事车份有诗曰:“北窖通南窖,前溪接后溪,暗随潮上下,分绕县东西。”明朝的潮州知府周鹏视察揭阳县城时,见到榕城水乡美景,不由写下了一首题为《至揭阳县》的小诗:“城郭家家水道连,小舟时系竹篱边。养生自有天生利,更喜而今斗管弦。”又夙有“两窖是通城河流之经,城河是通城河流之纬,各处溪河分支,皆与经纬贯串”之说。总之是城区内外,“溪渚交流,舟楫纵横,仿佛三吴风景”。
  有了河流,自然就有了舟楫更有桥梁的交通。昔日的榕城由于水网四布沟渠纵横而桥道卧波随处可见。《榕城镇志》载,截止到1985年,榕城有大小桥梁87座。延至今天,再兴建了梅东大桥、榕华大桥和新北河大桥等等。“为数之多,允为全潮之冠。”水乡泽国,桥梁广布。于是有了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桥”的民俗文化——“行彩桥”(后面述说)。
  葫芦里贮存着宝贵的财富榕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首先就是处于榕江南北河而构成的葫芦地。从钓鳌桥起始至双溪嘴。葫芦地里充满神奇,贮存着无限厚实丰富的宝藏。
  钓鳌桥,也称吊桥,位于榕城区西关,揭阳古八景之一“钓鳌仙迹”。榕江南北二河,由于宽度、深度不同。出口处又有大小,故而进城水位不同、涨潮、退潮时便于吊桥处造成急流激荡,汹涌澎湃之势,过往船只,危险万分。始于元末明初建成吊桥。吊桥,顾名思义,即可以吊起来的桥,这是古代战争时城垣衔敌的一项军事设施。据清《一统志》记载:城西二里为南北二河之襟带,当春湖逐浪,舟楫过往,似箭离弦。传说唐时吕洞宾(纯阳子)成仙后,曾现舟于此,题诗于桥边云:“桃花浪暖禹门高,平地雷声惊怒涛,愿借天家虹万丈,垂钩直下钓金鳌。”后以“钓鳌仙迹”名景。建县之前已有桥,置县之后建成五孔石桥。明初被水冲毁,另在靠近北河处建成木桥。明中叶,又在原址建成三孔石拱桥,后复遭水劫。清初改建成二墩石桥。由于南北二河水差高低,每于春雨过后,北水南泻,群鱼逆水而上,傍桥垂钓者甚多。明代邑举人曾敬有《鳌桥钓浪》诗云:“谁筑鲸鲵金背高,跨天双烁锁波涛,临流若问丝纶手,不钓凡鱼只钓鳌。”
  钓鳌仙迹与其它文化景观,汇集而出现黄岐夕翠、紫陌春晴、南浦渔歌、谯楼晓角、玉窖乔榕、两溪明月、双峰晚钟等揭阳古八景。这些已经深刻烙印在榕城大地上,永恒成为这里的文化财富,而且成为一种可贵的精神动力传承于后人。
  学宫、城隍庙和双峰寺位于揭阳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的揭阳孔庙,也称学宫、庙学、文庙。揭阳孔庙,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作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仅是全庙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体,四周循序渐进的门、廊、庑,都在竭力突出孔庙的主轴即大成殿。它面阔五开间,正前方设御道石。大成殿内的四根大石柱上,盘踞着四条木雕巨龙。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揭阳孔庙自南宋绍兴十年(1140)孙乙辟建榕城为县治之都择址兴建,800多年来历经多次的重修和扩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清光绪二年(1876),建成后的学宫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历史上学宫最大规模的时期。现存的学宫基本上保存光绪年间修缮的建筑风格,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被人称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座落于东门的城隍街城隍庙,据介绍,城隍庙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明洪武二年(1369)重修(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里面有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地方。城隍庙建筑结构独特的特色,那可真是独具匠心,神斧天工!城隍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金柱之间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压力,结构独特,历经地震,虽墙壁崩塌而梁架安然。而城隍庙栋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浑遒劲,兼有明代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是揭阳古建筑物历史遗存的精华。
  东门马山巷的双峰寺,据介绍和资料记载,双峰寺,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于1991年12月10重建竣工并开光。重修后双峰寺规模宏伟,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物2400平方米,寺院呈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厅、大雄宝殿、泰佛殿,有东西两廊。双峰寺旧址在磐溪都双山(今桂岭镇双山村),为法山禅师所创。明初,石山禅师移建於县治马山巷今址,乃粤东地区一大丛林。双峰寺,在古代是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州三大名刹。双峰寺文物丰富。寺中有历代文人雅士碑刻岁通,寺中有砖刻五块,其中虎寿碑最为珍贵。泰佛殿为楼阁式,正殿中金身泰式佛像一座,相传走近,其耳钩即不断轻摇,被传为异事。清代郭光任阳江儒学时由肇郡移于双峰寺中,并题跋。寺中有木棉树,双峰竹……有趣的是这里一直以来的传说:昔日这座寺院,幽雅的良好环境,内中建筑,曲经通幽,耸竹修篁,庭树垂荫,夕阳西坠,鸟雀归巢,钟鼓声声,木鱼笃笃,梵经响起,情趣盎然——这就是“双峰晚钟”的由来。
  揭阳红亭、揭阳禁城和丁日昌府揭阳禁城,历经600余年,至今犹存。是元朝揭阳县达鲁花赤达不歹于至元十一年(1353)开始修建的县城内城。全部用条石垒筑、贝灰合缝,且有护城河环绕,历时四年方成,称其为“金城”。揭阳县自南宋复置后,只建衙、街巷,没建城墙。蒙古人达不歹,便下令修筑内外城墙,外城墙为土夯实,内城为石砌围墙。内城长300丈,把整个县衙围起来。明朝年间,又扩修内城墙,增100丈。这样,内城墙长400丈,高1.5丈,基厚1.4丈,大都为石砌,小部分为贝灰夯实,十分坚固,有如金城汤池。揭阳县志载,禁城长200丈,厚1丈4尺,高1丈2尺,全部用石头垒筑,贝灰合缝。那时的禁城亦叫内城,另有外城环城而筑,内外城均有护城河环绕,如今仅存内城而已。
  揭阳红亭,又称进贤门 ,揭阳古邑的象征,为揭阳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在揭阳“古八景”中被称作“谯楼晓角”。位于原揭阳古城东、北二城门之间,位于今东环城路和进贤门大道交界处。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招纳贤能之意,故名“进贤门”,距今近400年的历史。揭阳红亭就是古时候的城门。揭阳古城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还有特殊的一个门,就是进贤门(揭阳红亭)。揭阳红亭城楼建筑分3层,下层为券门,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飞檐翘角,朱栏雕栋,雅致堂皇。门楼通高16.77米,纯杉木结构。首层三进5间,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两侧各有一门亭,屋面四周起翘。上层为八角八角亭阁,屋面是八角攒尖琉璃顶。整个建筑古朴大方,是潮汕古城门建筑中的佼佼者。明、清时期,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吹响报晓号角,角声随晨风传遍全城,“谯楼晓角”因此得名,列为揭阳古八景之一。
  丁日昌府,位于揭阳市区北窖柴街,旧城区元鼎路与方厝河交叉的内角,有一座人尽皆知的近代建筑,文献载为“丁氏光禄公祠”,时人称作“丁府”。清光绪初年建。府主丁日昌是广东丰顺人,世居揭阳,在江苏、福建巡抚任上筹办洋务,后为清政府会办南洋海防,为清末重臣。该府第是祠、住综合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四马拖车”,有四条直巷,主体建筑为中轴线上的光禄公祠。两侧共有大小96间套房,皆朝向壮阔伟岸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加上东西斋四间,形成“百鸟朝凤”的格局,平面呈繁体“興(兴)”字。1998年经揭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丁府”辟为“丁日昌纪念馆”和市民俗文化博物馆,保存和展出一些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丁日昌的生平、事迹的实物和照片。
  1138年复置揭阳县,1140年首任令孙乙开始,带领勤劳的地域百姓,以智慧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修桥造路,建立县衙,建造进贤门包括以及上面所说的宫寺庙。建设且完善一个城镇的硬件设施。代代建立,代代传承,榕城从小城镇(县城),发展至规模城市,1991年12月7日升格为地级市机关驻地。榕城走过近900年的历史,华丽转身完成了升格提高。
  三、榕城,葫芦边的迷人宝贝
  葫芦嘴乃至葫芦里的宝藏已被淘宝而明朗显露于阳光下,葫芦边乃至外围的宝贝还有些什么?首先葫芦底边就是榕江南北河汇合处的双溪嘴(双溪明月)。其次就是黄岐山塔和涵元宝塔。再次就是那些依然存留的文化古村落。这些葫芦边乃至外围与葫芦嘴乃至葫芦里的所有地理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构成了独特且美好的地理组合和文化结构。
  双溪嘴与双溪明月景观双溪明月,在渔湖半岛东面,炮台镇西南2公里的榕江北河汇入南河处(两江合一后直至榕江出海处),俗称双溪嘴(双溪嘴是渔湖半岛的前沿),为揭阳古八景之一。这里榕江南河和北河汇聚于此,涨潮时,江水分派溯奔,退潮时,急流汇合相搏,气势磅礴。"遥看助色烟雾扫,近野浮空荇迎。"每逢中秋之夜,两溪涨潮相激,当月出于桑浦山石龟之尖,影落南北河合流之处,则可见到古今天地间一大奇观:天上一轮皓月高挂,而双溪之中,竟同时浮现出两轮玉盘,三月如明珠互映,浑圆皎洁,银辉冷艳,江水熠熠,异彩尽洒,妙不可喻。清乾隆潮州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一书中对“双溪明月”胜景有这样的记载:“揭阳双溪之合流也,中秋汐、潮汛涨,月出桑浦石龟之光,可于汇流处得双月景,亦一奇也。”清代卓伯先有诗曰:“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三江汇集,气象自成,构成独特且良好的风水。
  黄岐山塔和涵元宝塔黄岐山塔建在榕江榕城北方的黄岐山上。黄岐山,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记载:“黄岐山,距城北十里,高约二百丈,周围五十五丈,脉自马鞍山来,土色黄,故名。”黄岐山主峰海拔292米,山系有溪南山、石牛、营前山、虎头岭等十几座山峰,山势连绵,蜿蜒起伏,山虽不高,但也有雄伟壮丽的气势。“黄岐夕翠”是揭阳的古八景之一:登上黄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练萦绕,远眺平畴,尽收眼底,看红日西沉,百鸟归巢,余辉返照,景色动人,一派南国风光,使人流连忘返。黄岐山塔因为建在黄岐主峰而得名,原来称呼“镇魔木塔”,坐东北向西南,塔分五层呈八角形,高14米多,地面有2米左右的塔基,全部为石结构,中间虚空,每层留有一个通窗。据《揭阳文物志》记载,黄岐山塔始建于明代,相传为冯元飙所建,原来只有三层(明清时属于矮胖如墩台类型的),清同治年间被雷击倒一层。黄岐山塔至清末完全坍塌。《揭阳县续志。杂志》记载:“县北十余里,有黄岐山,上有一古塔,三层,高数丈。岁早,乡人来此祷雨,衣冠作乐久之,即沛甘霖。同治辛未(1871)旱,祷雨不应。六月初八夜半,山上忽吼声如雷,若相激斗者,比晓,往视之。则塔三层已毁其一,今仅存二层耳,不知何异?”1932年地方绅士孙淑资、黄伯初等,为保存古迹,在取得县长谢鹤年的支持之后,兴工重建增至五层,所成塔为五层基周长32米,高14米多。塔前一巨石上刻有1934年谢鹤年所写《壬申重建黄岐山塔记》,明确黄岐山塔当年的重建是在旧基上起构的。
  涵元宝塔,又叫龟山塔,京冈塔。因该塔建于潮阳县港内村(今属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龟山(客埠山)上,该山山形似龟,故称龟山塔。又因江北岸属揭阳京冈,故称京冈塔。涵元宝塔,“元气者,太乙太初之名也。”取其孕育“元气”的意蕴。据碑刻张明弼《涵元塔记》载:“涵元塔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落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稽查史书,据清乾隆刘本《揭阳县志。古迹》载:明朝天启六年(1626)浙江慈溪进士冯元飚调任揭阳县令,他到任后,关心黎庶,经常下乡察访民情,他看到揭阳县城的西北方有高山作屏障,而东南方则是一片平原沃野,地势低洼。据堪舆学说:应该在东南方建一座塔来增强文胜。遂于第二年即明天启七年(1627)“借地于潮阳”,开始在龟山上建塔,于明崇祯十二(1639)正式建成。主其事者除冯元飚之外还有张明弼、郭之奇、黄奇遇、李时宪等历任揭阳县令和县中名贤。《揭阳县渔湖镇志》将其列为渔湖八景之一:“古塔穿云”。涵元宝塔为楼阁式砖石塔,坐东南向西北,内部用砖砌成而外墙则用石料相嵌,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七级,楼阁式砖石塔,高约43.4米,底层周长44米(按照古人说法是塔高十六丈,广十八丈,下墙厚五尺),八面七层,空心,进塔门沿螺旋石级可达顶层,塔峰有重达百余斤的铜铸葫芦,现仅剩一半(据说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二层以上每层均有4门通塔廊(今塔廊栏杆已毁),可供游人逐层眺望塔下风光,而登上塔顶便可俯视榕江乃至周围的地理自然景致。涵元宝塔结构严谨坚固且造型雄浑美观。塔旁有明至民国时期的碑刻5通(现在保存完好)。1933年揭阳县长谢鹤年和前任揭阳县长周伯初,对该塔进行一次修缮。2011年5月19日,潮汕海内外乡亲捐资修葺涵元宝塔工程。据载涵元塔动工兴建的第二年,揭阳的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辜朝荐同榜考中进士,被誉为“戊辰四俊”;崇祯四年和崇祯七年分别有许国佐、罗万杰两人考中进士。崇祯十三年(1640),涵元塔建成之后,揭阳更是人文鼎盛,英才辈出,先后涌现了林德镛、郑大进、杨钟岳等一大批文才武将。因而涵元塔一直以来均被视为揭阳的文笔和风水宝塔。
  文化古村落仙桥的篮兜村因明时出了郑一初、郑一统、郑大仑三位历史文化名人而远近闻名,村中完整保存有郑一初故居、御史家庙和郑氏家庙等古建筑。民间流传着“未建揭阳,先有槎桥”的说法,槎桥村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梅云境内彭氏宗祠和彭园这两处古建筑物,同为纪念北宋大理寺少卿彭延年所建。现存的彭氏宗祠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建。渔湖的京冈古称吉帛村,宋绍兴八年(1138),复置揭阳县时,金陵高邮州人孙乙首任县令,以吉帛村为临时治所,绍兴十年(1140)选址玉滘村(即今榕城)营建县城,孙乙及其家属则立籍吉帛村,并将其改称京冈。京冈境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而长美古村三面环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长美村古称“阳潮里”,是潮汕地区40多个村庄、10多万袁氏族人的发祥地,其中最具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是"袁氏家庙".广美村俗称港尾,村四周环水,是个地形地貌都十分天然幽美的自然水乡。广美村原有多个姓氏聚居,元朝中叶,广美黄氏始祖黄凤溪从潮阳迁到广美创建基业。乔林村创建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至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文化古村落。再有就是位于乔林村的西南面的棉浦村,该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的古代建筑物,有祠堂、神庙、书斋、药店、民居、牌坊、桥梁、墓葬等。其中主要的有宫前围民居群、张氏家庙、金鉴堂、天褒节孝坊、三山国王庙以及20多座公厅(祠堂)等,都有着鲜明的潮汕地域特色。
  四、榕城,葫芦内外聚积的有形无形财富
  榕城,葫芦里里外外都是宝藏,历史人物,物质财产,文化遗产,等等,都是榕城深厚且多元的固有资产和财富。
  县令孙乙和冯元飚在揭阳推进发展历史上,尤其是文化发展史上,县令无数,却是不得不说两任县令。一个就是复置揭阳县首任县令孙乙,再一个就是明代天启年间的县令冯元飚。
  孙乙,字次木,生卒年不详,金陵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南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官承务郎。绍兴八年(1138)授为县令,复创揭阳。起初县治选址未定,暂择临江的吉帛村(今渔湖京冈村)为临时驻所。绍兴十年(1140)割海阳县境三乡正式置揭阳县,孙乙经勘察,择玉窖村(今榕城区西马、中山街道相邻一带)即今榕城为县治。开荆劈榛,疏通道路,建造县衙,建造学宫(今揭阳孔庙),开辟市集,迁移人口入城。不数年而初具城镇规模。孙乙是县治榕城的创建人。当地人民为纪念孙乙功绩,遂以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为榕城建置的“开市日”(俗称“招财爷生”)。榕城作为揭阳县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位,一直保存在1991年撤县建市。今为榕城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民风古镇,仍有胜迹可寻。孙乙在任间,政通人和,百姓拥戴,后则立籍京冈。晚年偕夫人梅氏终老漳州,其次子、四子于京冈创祖,子孙蕃衍。自南宋之后,历朝均优免京冈孙氏世裔入学考泮费,以示对孙乙开府揭阳之纪念。
  冯元飚,字尔弢,浙江慈溪人。中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天启六年(1626)任揭阳县令,后升授户部给事中、礼部右给事中、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1644)在家乡去世。他在揭阳任职时,颇有政声。曾主持建造进贤门、黄岐山塔、涵元塔、韩祠、五贤祠等名胜古迹。而流传最广、妇孺皆知的是他和爱妾黄月容的事迹。逸事与妾黄月容的故事,后世有诗集《月容今昔吟》。
  孙乙,作为复置揭阳县首任县令,具有再创揭阳历史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再兴文化建设和人文兴旺这方面,功不可没。冯元飚处于文化发展低潮期当上了揭阳县令,以其聪明才智形成的方略,广开言路广纳众议,群策群力大兴文化建设,从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来振兴揭阳的文化,把揭阳再次推进发展,兴起揭阳文化发展的再一高峰,起着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关键作用。
  贤士名宦和“戊辰四俊”
  古时揭阳多贤士名宦。宋唐以后,文化昌明,贤才辈出。到了明代,因科举入仕,贤士最盛。举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全潮同榜登第的进士竟达八人之多,号称潮州“戊辰八贤”,乃潮州府科举史上前无先例、后无再者的盛事,有潮州府城大街的石刻“盛世元凯坊”(俗称“八贤亭”),镌刻八贤之姓名碑记为证(惜该亭已毁!)。潮州府众多的贤士,而揭阳(榕城)贤士占有相当比例。
  戊辰四俊。《揭阳县志》载,明代崇祯戊辰揭阳同榜进士有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皆为揭阳人。辜朝荐,海阳金石大寨人,落籍揭阳。故有揭阳“戊辰四俊”之说。为纪念“四俊并擢,文运昌泰”的科举盛事,在榕城宣化街建“龙飞首盛”牌坊,亦称“戊辰四俊”坊。“龙飞首盛”的“龙飞”,是据《易经。乾卦》:“飞龙在天”之语,喻阜帝御极。戊辰为崇祯元年,恰好是思宗朱由检登基之年,又是生肖龙年。戊辰科举考试,揭阳四俊并擢,盛况空前,遂以“龙飞首盛”题坊额称之。
  榕城的儒释道文化的发生出现乃至积累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厚实的物质载体。榕城在不到方圆公里内,就有学宫(孔庙)的儒学、城隍庙的道教、双峰寺佛教这文化载体,都已经汇聚并形成为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孔庙里供奉着孔子。在城隍庙那是城隍老爷的天下。双峰寺里,这不用说,当然是佛祖和佛陀们的极乐世界。由于在榕城这里有良好的儒释道的地理环境,孔庙(学宫),城隍庙,双峰寺,香客如梭,香火不断,能量场大,各具特色各自发展各自传承,保佑着这里的民众吉祥幸福。榕城的文化内蕴,儒释道三位同体,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演化出地方文化连同民俗文化。
  宝贵的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榕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充分体现在她的历史风貌和建筑体系,而且深刻体现在她的历史文化。近900年的历史,让榕城在蕴藏大量丰富文物古迹的同时,孕育出许多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
  地域积累的文化。榕城地方戏曲与文方言同样有名。潮剧和潮州音乐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榕城向来乐社林立,处处可闻琴弦之声。2005年5月榕城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潮州音乐)之乡”。榕城有“书画之乡”的美誉。榕城的民间工艺如金漆木雕、漆画、石雕、抽纱、藤器、剪纸、根雕、玉雕等更有地方艺术特色,是揭阳人民心灵手巧的象征。目前,揭阳已有木雕、阳美翡翠玉雕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揭阳被命名为“中国玉都”。饮食文化是榕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榕城小食种类繁多,较为常见有:菜粿、粿汁、炒糕粿、乒乓粿、薯粉粿、卤猪脚、甜糯米粥、各式糕点、各式甜汤、猪肠胀糯米等等,理所当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龙舟、凤舟、南枝拳、舞狮、舞龙……这些都是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榕城民俗文化。传统习俗有行彩桥、元宵花灯、安仔灯、分灯粿、灯谜、烧烟火(蚁窑)、看新娘、农历七月初七出花园等。诸如行彩桥就是民间一种习俗。“水上莲花”的榕城,葫芦里有的就是水,江河贯通,水网密布,于是有了舟楫,有了桥梁。因为对于自然膜拜,所以有了行彩桥是民间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初九开始,榕城老城区的各座桥梁都被打扮起来,挂上各式各样的彩灯,并在彩桥周围悬挂着成百上千幅绣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贵吉祥”、“物阜民安”等字样的标旗彩幅,桥的两侧扶手栏杆和桥头柱子上,扎满榕树枝和竹枝。最漂亮的要算石狮桥,桥上高挂一列灯橱,一边是字,一边是画,都是名家手笔,里面电灯一亮,通彻透明,引来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品评欣赏。桥两栏上挂着五彩旗,贴上“国泰民安”、“升平盛世”等吉祥词句。桥面铺上红布,彩绸旗延伸至西马路、打铜街中。桥头石狮,粉刷一新,披红挂彩,节日气氛,十分浓烈,到处一片欢乐、祥和景象。
  游神赛会文化潮汕人的祖先大部分来自中原的河洛和河东地区,先民在迢迢千里的迁移过程中,为对抗恶劣环境,逐步形成了冒险开拓、强悍进取的族群秉性,这体现在情感流露最为原始与自然的游神活动中。潮汕游神,雅俗共赏,文武并重,既体现“海滨邹鲁”文明雅致一面,也彰显讨海人粗犷强悍一面。正二月游神,只是增添热闹氛围,寄托幸福愿望而已。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老百姓想当然各路神仙上天庭述职,正月初四“神落天”,是述职完毕又回来就职。乡民们让神出来巡行,目的是提醒他们尽职护乡保平安!“城隍老爷出巡”,榕城出名的游神活动。每年城隍公都会在正月择吉日出巡榕城,以护佑神州国泰民安,揭阳风调雨顺,人民辛福安康。
  榕城的独特在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处榕江的南河和北河而形成出现了葫芦形状,上天厚爱榕城,赐予了一个充满神奇的宝葫芦。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葫芦应该是一种吉祥安康的象征。我们大家人都知道,葫芦谐音“福禄”。因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又与“万”谐音,而“蔓带”却是与“万代”谐音。于是乎,“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故它是吉祥安康的象征。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葫芦自古以来就是“福禄吉祥”、“健康长寿”、“子孙万代”的象证。葫芦的各种象征和寓意直指吉祥美好和丰满富足,是大家人所追求和愿望的,但你可知道葫芦的无限好好在于葫芦本身有其自然内涵?直白之,可以自然恍然大悟:葫芦之形,实视之,乃双或者多“S”之字形(实体S之形态),就是外S形而内多空虚,不是有“有容乃大”的说法么?!葫芦之双S形,乃是宇宙螺旋场,内涵着宇宙的物质运动结构,符合人与自然之道。这就是太极,这就是道,这就是宇宙,这就是本真!葫芦既有文化之内涵,又隐通自然之奥妙。
  榕城“浮水葫芦”显示出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条件,自然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榕江的南河和北河河道,如两条缥带环绕于榕城,几近50公里的河道距离构成榕城葫芦地形的周边,在地球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水,乃上善之水。水曲则有情!河道弯几弯,富贵吉祥!榕城,南河和北河,自然天成是葫芦。钓桥河(吊桥)作为葫芦的入口处贯通于榕江南河和北河,而这以上的葫芦口向西的榕江南河和北河,如葫芦的两条缥带作为一种有效的扩展,更是显出葫芦的真切。榕城的玉窖河——南窖和北窖河交通榕江南河和北河而在城内自然形成出现了纵横交错的水网,水乡泽国,滋润有度。榕江南河以南的仙桥河的流入,加大的南河的流动力量,同样有利于物质能量的存贮和积累。南河和北河葫芦里边(渔湖半岛)还有无数的河流涌动,汇入而贯通榕江,葫芦从来就不缺水的浸润。更有双溪嘴处,榕江南河和北河的交汇口,双水汇入而东向流动与下游榕江入海口的潮汐流动,三方江水涌动而旋转,日夜流动时常更新,能量转换而加持。葫芦有无穷的生机无限活力!双溪嘴下游榕江,如葫芦的尾下缥带与中上游的葫芦自然构成了完整无缺的葫芦。葫芦的全型至此真切动人而充满神奇和魄力!自然天成,神工鬼斧,神秘诱人!
  而且由于人为的构筑物,更加显示出葫芦的内蕴和魅力。古人昔日在葫芦边修造了黄岐山塔和涵元宝塔,更突出榕城完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力量。在葫芦里建造了学宫,城隍和双峰寺这南北向的构筑物,与进贤门((城楼),禁城(县衙)和丁府这东西向的建筑物,这两组大型标识性建筑物,同样形成出现了巨大的“十”字(“S”)形状,如此形质的有机结合构成,连同周围的水网的有情流动,当然还有道路人流的份量加持,这有形无形的良性结合组成,鲜明构成了旋转的螺旋形结构,葫芦这双"S"型结构宝贝更是造化有情有情生化,明确显示的是内涵了固有的生机勃发而永葆神奇和魅力。
  天成葫芦,佑我榕城!榕城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海滨邹鲁,人文鼎盛!!生化在情,源远流长!!!
  文章参考:《揭阳县志》、《榕城区志》、《揭阳市地名志》、《榕江》、《地都区志》、《揭阳旧八景》、《双溪明月》、《钓桥河》、《玉窖溪》、《学宫》、《城隍庙》、《双峰寺》、《揭阳红亭》、《揭阳禁城》、《丁日昌府》、《黄岐山塔》、《涵元宝塔》、《青屿汛》、《青屿蟹》、《孙乙》、《冯元飚》、《潮州前后八贤》、《揭阳前后七贤》、《戊辰四俊》、《行彩桥》、《时年八节》、《出花园》、《潮人春节游神赛会风俗》、《潮汕游神文化》、《潮人的游神》、《揭阳榕城城隍庙老爷出巡》、《乔林舞烟花火龙》、《榕城: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榕城展演民俗文化:龙舟、凤舟、南枝拳、狮舞》、《老爷生》和《葫芦》等网络文章和词条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