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浙江省 破解治水难题提供浙江样板
2、山东省 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
3、江苏省 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
4、南京市 优化政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带动农民增收
[NextPage]
浙江省 破解治水难题提供浙江样板
浙江治水,有目共睹。“河长制”领跑全国、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农村治污全球点赞。从“寻找可游泳的河”到宣示“彻底剿灭劣Ⅴ类水”,从率先启动“五水共治”到公开承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5年来,浙江不断自我加压,为破解治水难题的“中国方案”提供浙江样板。
一、拉高标杆筑牢生态屏障
从2014年起,“治水”就已成为衢州的头等大事,衢州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抓手、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提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五水共治新目标,在浙江率先启动全市域水环境整治,力争全市水域“一年治黑臭、两年可游泳、三年成风景”。
针对污染顽疾,2013年11月,浙江省委作出“五水共治”重大部署,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31个省级部门协同发力。
2017年年初,浙江再次拉高标杆,部署“五水共治”:到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这个决定意味着比原定时间提前3年完成既定目标,兑现“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承诺,争当全国治水标杆省份。
二、水岸同治倒逼产业转型
龙游县横山镇借助天然富硒资源,引导原生猪养殖户从事“美丽产业”,十里荷花沿线130多家原养殖户纷纷种起了富硒莲子。横山镇党委书记胡益峰表示,种荷花可以发展观赏旅游业,莲子、莲蓬可直接销售,莲子、荷叶又可深加工成莲子酒、荷叶茶。产业转型之后,让横山镇走上了一条“美丽经济”之路。
5年间,衢州全市生猪养殖总量从760万头削减至200万头左右,全市141个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从60%提升到87%,水环境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率从80%提升到100%。龙游县贺田村首创的“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定时定点投放”农村垃圾分类新机制,已向全省推广。
三、全民治水建立长效机制
乡镇交接断面水质“一月一监测、一月一通报”制度,是衢州在全省的首创,既解决了境内河流众多、支流庞杂、治水消劣责任不明的难题,也对河长的治水考核有了量化的依据。
目前,浙江已形成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和42120名村级河长。这张严密的河长网络保障了全省所有河道每天有人巡有人管,巡后有记录、发现问题有处置,基本做到日查日清、事事有回应。
智慧治水、智慧防汛、智能化管理,如今“智慧”二字已经贯穿浙江“五水共治”全过程。全域覆盖的“天眼+环境执法”系统,24小时实时预警监控。自2016年6月开始,浙江对所有入河排污(水)口进行排摸,省内33万个排污(水)口已设立“身份证”,使河道接受监督和污染取证溯源更加便捷。来源:慧聪水工业网
[NextPage]
山东省 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
一、加强老字号传承保护
1、加强老字号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开展老字号全面普查,收集整理现有老字号的传统技艺、发展史料和实物,分级建立老字号档案,将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的史料、实物选入省档案馆保管。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传统技艺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老字号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实体、数字等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并按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制作出版有关老字号工艺手艺、重要文献、珍贵实物的专著、译著、图册、音像资料等,对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老字号濒危传统工艺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
2、加强老字号传承队伍建设。每年组织认定一批老字号传统工艺传承人,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传承人申报评审职称;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传承人可申报齐鲁特色技能大师工作站项目,以激发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探索老字号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等合作共建“工匠传承工作室”和“工匠教学基地”,鼓励老字号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授徒传艺,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强化对老字号传统工艺的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开展研修培训,培养工匠队伍,提高技艺水平,增强传承后劲。
3、加强老字号原址风貌保护。对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旧址,优先推介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实行原址保护,鼓励在原址原貌上发展老字号博物馆、陈列馆。把老字号特色街区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对老字号比较集中的区域,编制保护规划,确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措施。城市建设拆迁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老字号的历史价值与信誉优势,对老字号建筑进行合理保护和展示;涉及“中华老字号”原址的征收拆迁方案,要建立听证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确需对老字号实施征收拆迁的,在保留老字号历史功能前提下,尽量在原址或附近回迁安置,保留原有商业环境。
4、加强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指导老字号企业增强维权意识,开展商标、域名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对独有产品配方、工艺、服务等进行整理完善和创新,通过专利申请、商业秘密保护等方式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老字号企业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所发生的费用,可申请国际自主品牌建设政策资金。老字号商标所有权人在不影响传承的前提下,可依法进行商标专用权转让。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及相关机构调解老字号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建立老字号知识产权纠纷互助合作及多元化解决机制;对侵犯老字号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老字号产品的不法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二、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
1、深化老字号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各种所有制成份的老字号企业开展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指导老字号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提升管理水平和发展活力。推进老字号核心优质资产证券化,每年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老字号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发起设立老字号投资基金,对品牌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老字号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依法合规控股、收购、兼并老字号,支持老字号企业与经营业务相近或具有产业关联关系的其他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打造老字号企业集团,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以品牌作价入股方式,解决部分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问题,为老字号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推动老字号管理创新。指导老字号企业全面提升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成本管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础。在全省企业家年度培训中,每年安排不少于50家的老字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中青年企业家培训”或其他专题培训,提升老字号管理者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水平。鼓励老字号建立健全科学激励、决策和用人机制,探索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吸纳各类优秀人才。
3、促进老字号产品创新。引导老字号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传统文化基础上,通过研发新品、优化工艺、改进包装款式等,融入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现代元素,适应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时尚消费需求。选择部分老字号产品,引入专业设计团队推陈出新,开发以“山东礼物”为公共品牌的特色旅游商品,推出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旅游商品。举办老字号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提升年轻一代对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推动老字号餐饮企业加快鲁菜创新步伐,弘扬振兴鲁菜;实施中医药老字号传承与创新工程,挖掘、申报、生产名老中医的经方和验方;逐步将餐饮、中医药和食品行业老字号原材料生产基地纳入冷链物流体系,为实现“原汁、原味、原生态”提供支撑。
4、加快老字号经营模式创新。推动老字号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对接电商平台,设立“山东老字号”专区,开设旗舰店,开展线上营销;定期举办电商营销培训;加强与第三方网上推广机构合作,宣传推介老字号企业及产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老字号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设立海外仓,积极扩大进出口。推动老字号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对接省内外大型商超设立产品专柜,在大中城市和旅游景区开设专卖店,强化品牌营销。鼓励老字号企业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依托传统文化和特色技艺,建设老字号品牌博物馆和文化技艺展示中心,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实现商旅文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老字号特色商业街,汇聚老字号店铺,引导特色产品和服务集聚。支持各类中医药类老字号合力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范围。
5、进一步壮大老字号队伍。对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老字号企业,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受技术、工艺等瓶颈制约较大的老字号企业,指导其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工艺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对经营困难或停业转行的老字号企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资源重组、业务再造、“一企一策”等,激活品牌价值,促其焕发生机;对历史悠久、符合老字号标准的企业,持续做好挖掘认定,吸纳到老字号队伍,发扬光大老字号品牌。
三、强化老字号品牌宣传推介
1、促进老字号品牌技艺普及推广。指导老字号企业规范使用“中华老字号”“山东老字号”标识,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公众认知;加大“老字号溯源计划”推广力度,通过在机场、车站等人流集聚区设立老字号二维码墙等多种推广形式,增加老字号知名度。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组织老字号面向社区、学校、旅游点开展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合理提升临街老字号店铺宣传展示水平,按照传统或原有建筑风格对店铺外观进行修缮,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2、搭建全方位展示交流平台。借助国内重点城市成熟展会、著名电商平台和海外专业展会,实施山东品牌中华行、网上行、环球行(品牌三行)活动,广泛组织动员省内老字号企业参与,争取3—4年时间,中华行实现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全覆盖,网上行实现常态化,环球行带动一批老字号走向国际市场,切实提升山东省老字号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自2017年起,每年举办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着力打造山东省老字号对外展示交流平台。在各类出入境口岸、机场、火车站、旅游景区等设立山东老字号销售专区,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在外事接待、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中,优先选择老字号产品作为商务外事礼品。
3、弘扬老字号文化。全面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要求,充分挖掘提炼老字号蕴含的诚信理念和传统文化,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老字号品牌历史和优秀文化,提升文化传播力。每年选择一批老字号企业,制作专题片、纪录片、微视频等,出版相关刊物、书籍和画册,发行老字号消费指南、手册和地图,宣传老字号优秀传统文化、诚信义利的经营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老字号和影视传媒合作,拍摄与老字号历史、技艺传承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微电影,利用影视传媒、互联网视频网站展现老字号创业故事、历史传承和精湛技艺等。鼓励各市编制美食地图,突出地域性老字号特色美食,追忆城市味道。
4、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老字号企业与海外长寿企业联系沟通,建立联络渠道,促进互相交流。定期组织老字号企业负责人、传统工艺传承人赴海外开展国际交流和研修,推进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开拓视野,借鉴经验。积极探索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举办非商业展会,推动中医药、餐饮、工艺美术等领域老字号企业“走出去”,宣传优秀中华文化。
四、优化老字号发展环境
1、加大财政支持。财政、商务、宣传、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相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老字号传承创新与发展支持力度。对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企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2、完善金融服务。搭建老字号银企对接合作平台,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促进金融机构与老字号企业开展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字号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字号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升级等方面的融资需求。对为老字号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健全代偿风险补偿和业务增量激励机制。积极向基金管理机构推介老字号企业投资项目,为老字号提供融资支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3、强化标准引领。制定山东老字号认定细则和山东老字号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市开展地方老字号认定工作,形成多层次老字号共同繁荣的局面,打造优秀的山东老字号企业群体。建立完善老字号品牌价值测算标准体系,开展老字号无形资产量化评估,定期发布老字号品牌价值评价,不断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引导老字号企业提升标准化意识,积极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4、优化公共服务。建设“老字号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支撑,运用信息化手段记录老字号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史料,完善信息咨询发布、行业统计分析、信用信誉评价、电子商务、管理咨询、融资服务、品牌建设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老字号品牌产品追溯平台”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把全省三分之一的老字号纳入追溯平台,逐步实现追溯与网上营销的有机结合。健全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不断强化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强化老字号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与指导。完善老字号诚信名单制度,将老字号有关信用信息纳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部门信息共享。鼓励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海外商标纠纷预警和危机管理服务,防止恶意抢注或收购老字号品牌等行为,强化老字号企业境外维权服务。
5、加强人才培养。探索建立由专家学者及老字号掌门人、传承人等有关人士组成的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专家库,帮助老字号企业引入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专家和高技能人才。鼓励老字号企业引进的国内外技术研发前沿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积极申报和承担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老字号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合作,培养老字号需要的专业人才。把老字号企业技艺传承人纳入“齐鲁工匠”培育计划,支持老字号企业领军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齐鲁首席技师等,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6、实施动态管理。对已认定的老字号实行规范化、常态化及分档分级管理,引入“黄牌警告”和“退出机制”。对老字号企业发生重大变化后已不符合“山东老字号”使用条件的,主管部门应责令企业进行整改,对整改后仍没有明显改善的,经核实确认后,暂停或终止其使用“山东老字号”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7、完善工作机制。省商务厅要会同宣传、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卫生、国资、税务、工商、质监、银监、证监、金融、知识产权、文物、档案、中医药管理等部门,建立扎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分类制定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形成推动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山东省老字号企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山东老字号”公共品牌建设,推动企业交流和行业自律。鼓励各市成立老字号行业组织,开展好服务老字号企业的各项工作。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NextPage]
江苏省 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
一、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农产品,是“一村一品一店”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地要按照“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应时鲜果、食用菌、苗木花卉、名优茶叶、特色畜禽、特色水产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支撑电商发展和网店建设。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培育1-2个主导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电商企业建立稳定的产品供应链。研究制定全省特色农产品名录公示制度,强化市场消费指引,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建立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体系,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
二、聚力打造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
坚持整合资源、聚合要素,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电商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协同推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力打造覆盖全省的村级电商综合服务体。到2020年,全省每个行政村拥有1个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带动村级发展一批电商网店。支持阿里巴巴集团推进“千县万村”计划,加快建设基层农村服务网点,招募、选拔和培养一批“村小二”和“淘帮手”。支持京东集团实施“渠道下沉”战略,引导布局农村电商合作网点,推动“一村一品”入驻京东优选产品纳入京东自营采购体系;支持京东便利店建设,确保5年内实现乡镇全覆盖。支持苏宁集团开展“千镇千店”农村电商行动,每年新开设苏宁易购直营店300家,到2020年实现乡镇全覆盖。支持云田商城、南京天天买、亚夫在线、寿都密码、淘豆网、苏垦尚膳等区域性电商平台建设,打造江苏本土农村电商领军品牌。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面广点多的体系优势,加快基层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信息化改造,推进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支持省供销合作社“地平线”加强与全国供销e家合作,加快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建设,努力构建以“地平线”为龙头,市县乡村四级贯通、覆盖全省农村的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全力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加快“益农信息社”平台和“供销网城”运营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为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到2018年年底,“益农信息社”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将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和“益农信息社”合并建设,依托“益农信息社”开展电商综合服务。支持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经纪人等,采取多种形式开办一批营销网店,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宗交易、订单农业、农业众筹等业务,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协同推动农业农村电商平台建设
电商平台是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桥梁和纽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亿农智慧和省供销合作社“地平线”等知名电商交易平台上建设地方特产馆,促进特色农产品“引流上线”,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提高地域品牌市场知名度,拓展线上销售份额。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实现“万品上线、千货目录、百家名品、十大品牌”,充分借助知名电商平台塑造江苏农业品牌网上形象,提升整体竞争力。鼓励供销合作社和农垦、邮政等涉农企业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对外合作联合,加强区域性农业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扩大第三方支付、物流配送、营销策划、大数据分析等交易服务功能,为优质农产品网上营销开辟新途径。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网上商城、网上批发市场等农产品电商平台,围绕市场需求有效组织和指导农民发展生产。探索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电商模式,促进形成一批集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单品电商平台。鼓励具备资本、技术和物流体系优势的区域电商平台,瞄准城市消费群体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线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等同城配送业务,打造“家门口的菜市场”。
四、积极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电子商务
顺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变化,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创意休闲、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促进与电子商务的嫁接,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100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培育发展100个农业特色小镇、20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鼓励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家客栈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等,充分挖掘农村乡土资源,通过自建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入驻团购网等方式,积极开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农展节庆、农家餐饮、民宿预定等线上营销、线下体验,带动当地土特农产品销售。推动有条件的镇、村组织与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推动一批古镇、村落进入网络营销,加快乡村旅游区、农耕文化遗产等资源和服务在线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延长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支持开发省创意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宣传创意农业、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的产业政策,促进农业旅游产品及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引导电商企业与电信运营商、IT企业、服务型企业等开展合作,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生态、休闲、文化等要素,制作各类农业休闲观光APP,通过动漫、游戏、视频等形式,增强农业休闲观光吸引力,提升在线服务和体验水平。
五、着力推进农村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电信网络、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一村一品一店”发展的基础支撑。优化农业农村物流空间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需求,科学制定物流配送网点布局规划。充分利用交通、商贸、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和电商企业在农村现有渠道,建立健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电商设施共享衔接机制,支持多站合一、服务同网,推动资源整合、重心下移到村,聚力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针对生鲜农产品特点,突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平台载体优势,通过财政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在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建设一批区域性冷库和配送中心,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破解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瓶颈,打通农产品物流“最初一公里”。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需要,推进农产品田头初加工、分级筛选、专业包装等,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在有条件的城市社区,积极建设冷藏柜、自提柜等配套设施,鼓励城市居民网上采购农产品,解决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加大农业农村电商创业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
坚持以吸引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人关注电商发展、帮助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人实现创业梦想为导向,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壮大电商创业群体,催生农业农村电商创业动力。持续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重点对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返乡下乡人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设农业农村电商课程,部署实施涉农专业大学生四年电商创业计划,鼓励电商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选择一批知名电商企业、电商专业村、特色网店等作为实训基地,加强一线培训,促进与就业的衔接,提升电商创业成功率。聘请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云商等知名电商企业的专家以及网络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农产品推广+互联网”“农产品美工设计+互联网”“农产品物流包装+互联网”等精准培训课程,提升网上营销能力。培养和吸引一批农业电商职业经理人,加强对电商企业和网店发展的专业指导,帮助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市场营销,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帮助农民有效解决生产与市场对接问题。组建电商专家服务团队,实施电商专家挂村联店行动。积极引导电商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强联合合作,组建创新团队,构建产业联盟,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平台、省益农信息服务平台等APP,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
七、实施经济薄弱乡村电商扶贫行动
电商产业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地域和产业基础等方面限制,电商创业门槛低、风险小,在助推脱贫攻坚行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部委《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6〕40号),将电商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带动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让互联网成果惠及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低收入群众。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道路、互联网、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改善电商发展基本条件。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产品包装、业务规范等标准,推进扶贫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以精准扶贫为目标,针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电商创业脱贫带头人等,制定电商培训计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到2020年实现每个经济薄弱村至少有1名电商扶贫专业人才,形成一支懂信息技术、会电商经营、能带动脱贫的本土电商扶贫队伍。鼓励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依托电商就业创业,为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动员有志于扶贫事业的电商企业,搭建经济薄弱地区产品销售网络平台和电商服务平台。积极打造电商扶贫示范网店,通过低收入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多种建设模式,完善电商扶贫示范网店与低收入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网店带动脱贫模式。以每年扶贫日为时间节点,积极举办各类消费扶贫体验活动,集中购买经济薄弱地区土特产品,培育全社会消费扶贫意识。
八、强化“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的政策扶持
按照“渠道不变、聚焦重点”的原则,整合优化各类财政涉农、涉企项目和产业基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农业农村电商发展,重点在农村基层冷链物流、电商网点(站、社)建设、农产品特产馆、示范基地及创业孵化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全面落实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人才培养、扶持电商企业发展等鼓励政策。对发展“一村一品一店”建设所需的仓储、物流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大力支持省农村电商发展联盟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以此为纽带,集合全省供应链、物流、金融、培训等优秀企业,为农业农村电商提供买卖撮合、仓储物流、品牌创建、质量控制等多方面服务,努力实现电商抱团发展。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农担公司业务网络,加大对农村电商的金融扶持力度。在农产品生产、初加工及大批包装用以供应初级市场的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鼓励电信运营商对农业电子商务园区、企业、基层服务站点等宽带资费给予优惠。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式,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领域。支持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开展农产品销售和配送业务,鼓励开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对取得显著成绩的予以适当奖励。开展“一村一品一店”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网上信誉好的示范村。严格验收标准,突出加强“一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规模化和农产品品牌化水平,增强“一品”市场竞争力。对创建成功的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省级财政给予每村10万元的专项奖励。来源:江苏省政府网站
[NextPage]
南京市 优化政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带动农民增收
一、密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1、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自建农业生产基地,对企业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在南京市范围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的,优先安排扶持项目。
2、建立土地流转保障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流转租赁合同,推行“以粮计价、现金结算”方式,租金不低于当地流转价格平均水平,切实保证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不受损。在土地流转面积较大地区,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机制。
3、建立农产品订单收购机制。农业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形式,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确定合同收购底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强化对农民的带动。
4、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用工机制。鼓励企业与当地农户建立长期合同用工制度,积极吸纳本地农民就业。鼓励村(社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与所在地农业龙头企业签订扶持购岗协议。
5、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和销售本地农产品。支持企业利用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料,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扶持发展农业电商,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地产农产品销售;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
6、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群发展,全市五个主要涉农区各建好一个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产品加工业主体,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前伸后延,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188博金宝,金宝搏 官网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
7、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民培训。鼓励企业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信息、场地等优势,面向农业从业者,特别是被其直接带动生产经营的农民,开展技术、营销和管理等培训,帮助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优化财政扶持政策
1、提高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重点扶持消化本地原材料开展农产品加工、带动销售当地农产品和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力度,重点考核农业龙头企业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性和贡献度。
2、调整“金陵惠农贷”限额标准。落实《南京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管理办法》,投入2.5亿元设立“南京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金陵惠农贷”政策性优惠贷款业务。对在本地建立原料基地、利用本地原材料开展农产品加工、招用本地农民工、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贷款额度由400万元调整到600万元。
3、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制度。调整和完善《南京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专项资金1500万元,对在本地建立原料基地、利用本地原材料开展农产品加工、招用本地农民工、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申请的涉农贷款,按照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的补贴标准从40%调整为50%,最高不超过40万元。
4、改进财政补助方式。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项目,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公开透明,规范程序,对照标准,择优补助。来源:南京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