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4-07-17
沐着冬日的暖阳,记者走进普宁市流沙北街道西陇村党建文化公园,浓厚的红色氛围扑面而来,新建的一排红色文化宣传栏,展示着西陇这个红色村庄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以及革命旧址的光辉历史,过往群众无不驻足观看。“看到这些图片,我回想起过去的生活,我们原来住的是破旧不堪的矮房子,冬天一到,凛冽的寒风吹进来,如冰窖一样的寒冷。现在我们住在舒适的楼房,日子越过越幸福,这一切都要感谢共产党啊!”每天都要到公园里散步的村民杜伯感慨地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感恩党、跟党走!”
西陇村始建于唐朝中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普宁市有史可考最早的古村落。该村也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雄辈出,涌现出一批革命志士,红色故事广为流传。如今的西陇村在普宁市委、市政府和流沙北街道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村庄安定、村民幸福,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卫生村”“揭阳市先进集体”。
红色热土掀起革命风云峥嵘岁月见证历史荣光
在西陇村党建文化公园的红色文化宣传栏上,一份西陇村英名录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罗列着该村不同时期的烈士英名及生平简介。“我们罗列这些烈士英名,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和铭记光荣革命历史,永远记住烈士,让他们知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用烈士的革命精神激励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西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杜京瑞说。
据介绍,早在1925年,西陇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就成立了农会,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围攻县城洪阳的战斗, 还发动并组织了西陇承先学校的进步师生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声援县农会领导农民围城战斗。围城战斗取得胜利后,西陇村农会又在地方党组织和县农会的领导下,从减租减息的斗争发展到抗租、抗债的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西陇承先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发展成为培育青少年、团结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工作的阵地,成为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在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教育下,又受当时革命形势的影响,西陇村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很多人先后参加革命活动,在艰难险阻的对敌斗争中,有的同志献出了生命,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灵魂所在。我们建设党建文化公园,目的就是加强党建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凝心聚力推进西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杜京瑞说。据介绍,为了让党建文化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人心,西陇村筹资500多万元建设党建文化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约13亩,配备石凳、路灯,铺设步道砖,并实现全面绿化,目前已成为该村加强党性教育的新阵地,使广大党员群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党建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除了建设党建文化公园,该村还对部分革命旧址进行维修,完善配套设施。此外,每年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表达哀思与敬仰之情,用烈士精神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激励广大群众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烈士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印记也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今天,具有深厚红色革命底蕴的西陇村,仍较好保存了杜氏祖祠“承先堂”、平祖公祠、西陇坛仔头伯公庙等多处革命遗址,成为该村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
“立足新时代,我们一定要传承好革命先烈爱国爱乡、不畏艰难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杜京瑞说。近年来,西陇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广泛发动乡贤捐资、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等方式,积极开展道路建设、内河整治、建设农贸市场等民心工程,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让村民享受“现代城市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乡村公路是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于群众致富、农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改善乡村公路的质量,推动乡村振兴,西陇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村在筹集500多万元建设水泥硬底化村道约2公里的基础上,又筹集资金370多万元修建了3条水泥硬底化村道:分别为村党建文化公园至广达延伸线路段、村内东栅至老下进寨路段、党建文化公园前接桥头片路段,并配套建设排污系统和路灯、绿化等设施。这3条村道已于去年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方便村民和周边群众出行。
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西陇村原来村小学办学址上的房屋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该村经过调研,决定将这些房屋进行拆除,建设成农贸市场,方便村民日常购物。如今,新建成的西陇村农贸市场内环境整洁、摊位齐整、菜品丰富,受到群众点赞。在该农贸市场经营的摊主均表示,搬进新建的农贸市场后,环境更好了,大家做生意也开心了。据了解,该农贸市场面积达6亩,拥有50间铺面和82个档口。“现在买菜方便多了。市场里什么都有,来到这里一次性就能买全。”正在市场里买菜的村民杜阿姨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群众。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更是根本。西陇村手工编织竹篾灯笼的工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过去,西陇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灯笼,他们在农闲之时制作竹编灯笼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该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积极引导村民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拓展品种,开发为精美的工艺品、饰品,并谋划把西陇灯笼的生产制作拓展为“一村一品”乡村经济的模式,同时与发展乡村旅游业捆绑在一起,以西陇灯笼特色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为此,该村还投入资金10多万元在村老人活动中心设置了西陇灯笼展览室,展示各式灯笼造型和制作技艺,吸引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提升西陇灯笼的知名度。
站在普宁市区环城北路普宁广场路段,眼前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人仿佛置身于繁华的大都市。然而,这一黄金地段却属于西陇村管辖范围。据了解,近年来,普宁市重点项目普宁广场、万泰汇购物中心等均落户西陇村。该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大项目落户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鼓励村民跳出农门闯市场、搞营销,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创造条件鼓励村民大胆创业,搞活商贸,发展经济。
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改善生态留住绿水青山
“以前这条内河多年淤塞无人管,臭味难闻。村‘两委’组织力量整治环境卫生,对内河进行清淤,使我们见到了久违的清澈河水了!内河沿岸也都实现绿化美化,成了村里的靓丽风景线。”正在这里散步的村民为该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做法竖起大拇指点赞。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教育村民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农村污水治理是落实生态优先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工作。从流沙环城北路进入西陇村不远,可见到该村的内河横在眼前。过去这条内河是村民提起来就摇头的“臭水沟”。近年来,西陇村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大力开展内河清淤整治,搭建石篱、铺设人行道、配套路灯,使这里成了受村民欢迎的休闲活动场所,收获了村民们的点赞。河水清了,路好走了,该村又利用河边的小空地,栽种苗木花草,同时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空地栽树植绿,既绿化美化村民自家庭院,又提高了村庄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西陇村将文明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互促共进。该村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经常组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对村头地角、村道两旁、排水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理,有效改善辖区环境卫生状况。与此同时,该村结合辖区生活垃圾收运现状及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完善辖区内垃圾收运设施,提升周边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组织成立保洁队伍,定时上门清运垃圾,做到全村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干净清洁。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打造,西陇这个昔日的老区村发生了喜人变化,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极大改观。